它涉及的面更廣闊了。不僅對上對商賈巨室,還能對下對黎民百姓,這影響力可就大的沒變沒沿兒了。
有了官府背書,老百姓們貪圖微薄的利錢肯定有不少人願意把銀子存進來,趙亮再拿去放貸,他背後有官府撐腰,商人們借錢之後豈敢不還?
這就是一個再完美不過的良性迴圈。
透過此舉,趙亮的觸角都不知道能悄悄的把大青果滲透到何種境地呢。
也所以,只要這事兒做穩妥了,那就是一樁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
也所以趙亮很需要和珅來背書,需要他這個軍機大臣戶部尚書的名頭來向芸芸眾生作保。
和珅清楚無疑的看到了這一點,他當然是樂意的了。因為他相信趙亮有本事把這計劃書裡的東西給變現。
這樣一來他就也等於有個巨大的寶庫在握了。
同時他也覺得這是趙亮為他送來的一份大功勞。
這樣的好生意,只要把內務府的銀子和招牌引入進來,等一切做大做強了,那大把的銀子豈不是能讓內務府賺的盆滿缽滿嗎?
和珅現在還處在一個轉變階段,腦子裡還沒有形成老子摟銀子第一位的概念,對於功勞還是非常在意的,看了計劃書之後立馬就想到了內務府。
因為後者是可以投錢做生意的。
內務府來錢的門路很多,就比如之前所說的人參買賣,而這投錢做買賣讓錢生錢就也是如此。並且人家還只投賺錢的買賣。
十三行內務府都不稀罕投,而只收孝敬。
他們真正重拳出擊的行當是兩淮鹽業和滇南的販銅,這兩樣是天底下眾所公認的賺錢買賣。
所以內務府提出銀子,“借撥”給鹽商礦主,規定好年限和利息,鹽商礦主依照約定分年償還或到期後一次性償清。且他們不僅要連本帶利的還回去,還要從自己賺取的利潤裡劃出一部分作為盈餘銀,以“報效”的名義上繳內務府,表示對皇恩的答謝。
這種交易儘管表面上打著一借一還的幌子,本質就是投資經商。
康雍乾三朝,內務府早把這一招玩的爛熟。
同時到了眼下的乾隆後期,內務府的‘經營’範疇也已經從最初的販鹽、銅礦兩樣兒擴充套件到當鋪、錢莊、古玩……等等。
可以說凡是社會上收益豐厚,又需要大量流動資金,並具備高投入高回報特徵的行業,內務府都積極參與。甚至鼓動八旗軍民以俸銀一起參股,從中賺錢生息,是正好可以解決八旗生計問題,又能減輕國家財政負擔。
明朝朱姓皇帝是農民泥腿子出身,對商品經濟的意識很懵懂;清朝皇帝則是在遼東馬市上做邊貿起家的,在這方面就表現的特別靈活機動。
所以讀書人用‘與民爭利’做藉口絕對堵不住內務府的手的。
“有內務府幫襯,這是再好不過了。”趙亮把手一拍,給和珅透了個底兒,“趙家現在緊緊手能拿出三十萬兩銀子,再發動一下親朋故舊,還能再有個十幾二十萬兩銀子。”
“比不得河東人的錢莊銀號本錢雄厚,但也不算弱了。”
“再有戶部背書,內務府入資,這一出手,關中、河東、北直隸、中原和齊魯,大半個北方就都能包下了。到時候要不賺錢,我提頭給你。”
和珅哈哈笑著。
“有你這句話我就放心了。內務府是沒銀子了,但戶部還有,拆解一筆款子還是可以的。你就安心回去,等哥哥我的好訊息吧。”
和珅送走了趙亮,人就往內務府衙門趕去,但走到半路上他突然醒悟來,這事兒自己應該給福長安這兄弟先通通氣啊。
也省的日後被朋友抱怨自己不夠義氣,明擺著有賺錢的門路不給走。
“走,去福長安福大人府上。”
和珅吩咐道。
然後心底裡就情不自禁的開始琢磨起了一件事,這回廣明賢弟又要分潤自己多少銀子呢?
說真的,光是松鶴樓的分潤,就已經夠和珅現在花銷的了。
再加上東南船幫和十三行的分潤,和珅的日子過的已經很闊綽了。
他真的是不缺錢。
哪怕今後要每年多給皇帝備幾件寶貝,給宮裡的惇妃和十公主也備著厚禮,時不時的還要尋些新鮮玩意兒送進宮裡孝敬,同時還要對汪家客氣一些,但和珅也一樣不缺錢。
只是李侍堯案對他的影響真太大了,被開啟了眼界的和珅覺得自己還可以更加富裕的。
“或許,這和府也該變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