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花窗、雕磚均糊上白紙,寫上革命標語。”劉淑英訕笑道,“人家可比咱的正規多了。行動力也快速多了。”
“我記得這七佛寺,還收藏著好多佛家經文的。”劉姥爺突然想起道。
“哦!那些都藏到了附近的生產大隊,用馬車、騾車運走的。”劉淑英接著說道,“無法搬走的則用主席畫覆蓋,兩旁的玻璃則配以‘敬祝*萬壽無疆’和‘緊跟*永遠革命’。殿內的精美壁畫,用巨型的木板將壁畫覆蓋,再貼上“主席語錄”。”
“你笑什麼?”劉姥爺詫異的看著她道。
“爸。你讓我笑完了,再說。”劉淑英笑夠了,才道,“你說寺門緊閉,我理解,可是這寺裡的和尚們都打扮成革命小將的模樣。這牆頭打出工廠和學校革命小將的旗幟,這下子是雙保險!這麼做下來,也不知這一千多年的佛寺能否嚇退了革命小將。”
“放心吧!一定能。”劉姥爺堅定地說道,“我們做了這麼多,不會白費的。”
妮兒心裡腹誹:是不會白費。保住了又如何,縣城中連片的四合院,躲過了這一次,不知道能否躲過十幾年後造城運動。
佛寺成了旅遊景點,人民!景點喊你來埋單……
嘲諷歸嘲諷,總之還留下來不是嗎!這方法總是人想出來的不是嗎?
&&
劉淑英重新進了菜園子,拿起了鋤頭,繼續鋤地。
“爸,這村子裡好安靜。”劉淑英彎腰拿著钁頭刨地。
“春雷響,萬物長,村裡的人都到了田間地頭了。”劉姥爺笑道,“今兒不是驚蟄嗎?正好也是‘九九’豔陽天,氣溫回升雨水增多。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銀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其他地方已是一派繁忙的景象了。咱農人啊!自古就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
“驚蟄了,咱家妮兒也要開始活動了,不悶在家裡了。”劉姥爺眉眼含笑看著躺在竹搖籃裡。
“唐詩有云: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劉淑英一面刨地一面嘀咕道,真是一派詩情畫意耶。“咱家的姚姑爺又要開始一年的忙碌了。”
“是啊!農諺也說:‘過了驚蟄節,春耕不能歇’、‘九盡楊花開,農活一齊來。’”劉姥爺笑道,“妮兒記住了嗎?驚蟄春耕始,黃淮地區的也就是咱這裡的冬小麥開始返青生長,土壤仍凍融交替,及時耙地是減少水分蒸發的重要措施。”
“驚蟄!”妮兒跟著念道。
“對喲!驚蟄不耙地,好比蒸饃走了氣,這是勞動人民防旱保墒的寶貴經驗。”劉淑英笑道,“爸,你這是要教妮兒種田啊!”
“種田沒什麼不好,總比四肢不勤五穀不分的好。”劉姥爺振振有詞地說道,“‘春雷驚百蟲’,溫暖的氣候條件利於多種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田間雜草也相繼萌發,應及時搞好病蟲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開,豬瘟來’,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視了。回去告訴楊志輝要做好全縣的防疫工作。”
“爸,您現在是三句不離老本行了。”劉淑英保證道,“我回去一定會告訴他的。”
“哎呀!”劉姥爺拍著自己的大腿道,“淑英,淑英別幹了,咱們進山,俗語說‘驚蟄過,蛇出沒’,阿黃該出關了。”他接著起身催促道,“快走,快走。”
驚蟄,是24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每年3月5日或6日,鑽到泥土裡越冬的小動物被雷震醒。
“爸,你讓我留張便條,不然幼梅他們回來該著急了。”劉淑英把鋤頭放在牆角,快步進屋。
“淑英,便條就寫,我們上山挖春筍了。”劉姥爺進廂房,拿出竹揹簍。
劉淑英提筆回道,“爸!昨兒早上不是挖春筍了,晚上聚餐我還做的筍宴,春筍燒鰣魚、春筍白拌雞,南肉春筍和糟燴春筍,問政山筍,枸杞春筍,春筍燜肉,油燜春筍。”
“笨啊!醃酸筍不就得了。”劉姥爺喊道,“好了我準備好了。”他把妮兒放在竹揹簍裡。
立春後踩挖的筍,以其筍體肥大、潔白如玉、肉質鮮嫩、美味爽口被譽為“菜王”。又被稱為“山八珍”。春筍可葷可素,做法不同,風味各異。炒、燉、煮、燜、煨等皆成佳餚。
昨兒可是吃了個底朝天,差點兒沒把盤子給啃了。
劉淑英寫下便條,標明中午回不來的話,下午一定回來,勿擔心。
劉淑英背上竹揹簍,裡面放著繩索,匕首,火柴,“這些應該就夠了,反正路熟。”
“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