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的原因,想必你們也是知曉的,我不想多說。”
“朝廷若是按照如此的趨勢發展下去,大明江山最終將毀在這些大人的手裡。”
“按說朝廷的事情,我不需要關心那麼多的,不過身為朝廷之中的一員,我還是不願意看見大廈傾倒,可惜我的能力有限,無法左右朝廷的局勢。”
“如此的情況之下,我能夠做到的,就是讓淮北、陝西和復州等地保持最大程度的平穩,這些地方不能夠出現任何的騷動。”
“也正是出於這方面的考慮,所以總督府要求諸位都要堅守崗位,防止淮北出現任何的異動,我只能夠拜託諸位多多辛苦了。”
“我以為,朝廷近段時間會出大事情,諸位和我一起靜候朝廷的訊息吧。”
京城。
這個春假,溫體仁過的很是不舒坦。
他舉薦的盧象升,因為指揮失誤,導致剿滅流寇的戰鬥遭受重大失敗,讓流寇的力量在短時間之內崛起,李自成麾下的流寇,總人數再次超過十萬人,而張獻忠據傳麾下的流寇,總是也逼近十萬人了,加起來就是二十萬的流寇大軍,朝廷想要在短時間之內剿滅流寇,變成了不大可能的任務。
在提議五省總督人選方面,溫體仁與張鳳翼的態度比較一致,內閣首輔和內閣次輔的態度能夠達到一致,這很不簡單,溫體仁認為剿滅流寇的事宜,應該交給漕運總督鄭勳睿,讓鄭勳睿率領鄭家軍出戰。
雖說內閣裡面有不同意見,錢士渠和侯詢等人認為應該讓薊遼總督洪承疇負責剿滅流寇事宜,不過溫體仁相信,他和張鳳翼取得一致,那就應該是鄭勳睿負責剿滅流寇事宜了。
結局出乎了溫體仁的預料,想不到皇上徹底否定了內閣的提議,卻讓楊嗣昌提出了五省總督人選,而且很快就確定下來,並且下發了聖旨。
朝中很多的大人,認為這是皇上信任楊嗣昌的表現,可溫體仁卻不會這麼看。
崇禎六年,溫體仁就出任內閣首輔了,這麼多年過去,儘管遭遇到不少的事情,但溫體仁內閣首輔的職位是牢固的,透過多年的運作,他已經在朝中扶持起來自身的力量,而且他很好的讓東林黨人表示了屈服,朝中少有的出現了平靜的局面。
溫體仁非常的小心,他知道自己的很多做法,若是暴露出來,皇上肯定是有意見的,皇上做事情就是想著平衡,讓朝廷之中的諸多力量進行碰撞,皇上在碰撞的火花之中,掌控局面,達到對所有文武大臣的控制。
皇上採納兵部尚書楊嗣昌的建議,而且是在早朝的時候,這說明皇上對他這個內閣首輔是不滿意的,對於內閣也是不滿意的。
出現了這樣的局面,意味著什麼,溫體仁是清楚的。
春節到來的時候,溫體仁閉門謝客,誰也不見,他要想到應對的辦法,要得到皇上的信任,要保住內閣首輔的職位。
雖說沒有見客,但溫體仁也不是每天都呆坐在家中,他寫了不少的信函,派人送出去了,這些信函內容簡單,就是對諸多大人的問候,春節到來了,相互之間的問候,也是很正常的。
溫體仁已經感覺到了,東林黨人的勢力在慢慢的增強,這可能與漕運總督鄭勳睿有著一定的關係。
東林黨人歷來經營的重點都是在南方,特別是在南直隸,可鄭勳睿出任漕運總督之後,這種情形出現了很大的變化,鄭勳睿不動聲色的打壓東林黨人,包括復社和應社,淮北的四府三州,東林黨人幾乎無法立足了,就算是在南京等地,兵部尚書劉宗周也不是一味的縱容東林黨人,這讓東林黨人感覺到著急。
估計東林黨人也明白,想著在南直隸用強是不行的,所以他們將目光對準了京城,只要能在朝廷之中安插足夠多的東林黨人,那麼就可以掌控局勢,進而影響到南直隸乃至於浙江等地的諸多事宜。
這讓溫體仁感覺到了為難,他不想與東林黨人水火不容,擔任內閣首輔這些年,他儘量緩和與東林黨人之間的關係,目的就是想著朝廷能夠穩定下來,現在看來,他緩和矛盾的舉措,怕是引發了皇上巨大的不滿。
這可能是皇上轉而信任楊嗣昌的基礎。
這樣的情形萬萬不能夠持續下去,春節的幾天時間裡面,溫體仁想到了應對的辦法,他必須儘快的出手,讓皇上繼續信任他。
至於說準備進行的舉措,是不是會引發朝廷的動盪,溫體仁暫時不予考慮。
第四百三十七章內閣震動
崇禎十一年正月初八,北京,紫禁城。
春節的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