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見苦勸不住,也只能作罷,又一聽作戰計劃,頓時來了精神。
打仗,就意味著有了立功的機會,軍人不立功,一輩子也沒出息。
“林將軍,你為嶺南招討使,統管三軍,引一萬兵馬劍指雄州,迷惑潘崇徹加強防守,伺機南下,攻打敬州、潮州。”
“朱虞侯,你為百勝軍節度留後,率領一千軍士,輕刀快馬,以最快速度趕到虔州,整頓一萬百勝軍,伺機進攻汝城!”
“何將軍,你為江寧節度使,統領修水、奉化、寧國三地駐軍,合計九千人馬,駐紮龍南地區,南北策應。”
“餘者,跟隨本王!”
餘者,指的就是天策軍、天威軍、天命軍,合計一萬五,人數最多,戰鬥力最強。
最好的,自然是留給自己,最艱鉅的任務,自然也是留給自己。
攻打南漢,雖然藉口很完美,公私兼顧,公的一面,就是“奉大周命令征討”,私的一面,就是劉鋹扣留南唐使臣龔慎儀,但為了一個人,還不值得這麼做。
李煜的意圖,本就不是打下南漢,看似大動干戈,但兵力都集中在南漢、南唐及清源軍節度使的“三方交界”處。
聲勢要足夠大,對外號稱“十萬大軍”,彰顯國力!震懾劉鋹!
敬州、潮州、雄州等地,只要打下一處,就能作為誘餌,吸引留從效前來。
單單是“利誘”還不夠,還必須消除留從效任何“騎牆”的幻想,對外宣稱,南唐聯合吳越,一同討伐劉鋹。
這樣一來,留從效就會從“兩邊騎牆”變成“騎虎難下”,政治、軍事所處的境地,就像現在的蒙古,不願意也得跟著。
李煜將這個計劃稱之為“引猴下樹”。
因為“山中無老虎,猴子做大王”,整個清源軍能打的軍隊,也就兩萬人左右(陳洪進投降北宋之前)。
當初,南唐沒有一舉滅掉留從效,一是因為他為人圓滑、四處討好,二是因為泉州、漳州這兩個地方,實在是太雞肋了。
從地圖上看,清源軍節度使所管轄的十二縣,多數都是山地,打仗的成本太高,而且,人口又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對於三面政權的威脅不大,也可以說,毫無威脅。
然而,風水輪流轉,因為“泉州鹽場”開發出來之後,清源軍節度使反而能拿捏南唐,這是絕對不允許的。
無論怎麼看,清源軍都不值當李煜麾下精銳出動,但是,鹽場值得、出海口值得、吳越與南漢更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