際商業信貸銀行“參與洗錢、行賄、支援恐怖主義、走私軍火、出售核技術等非法活動”。3雖然司法部和大陪審團調查了克利福德的不法行為,但是由於他健康狀況欠佳而從未遭到起訴。3
克利福德透過他在華盛頓的遊說能力來實現假公濟私的行為。近年來,美國公司投入了鉅額的遊說資金。1998年,美國菲利普莫里斯菸草公司聚集了它的遊說力量和資金來阻止一部菸草銷售法規的出臺。最終,菲利普莫里斯菸草公司花費了7500多萬美元,使菸草銷售法規的效力“降低達到極端小的程度”,儘管據報道每年死於吸菸的人數達到400萬。顯然,這類的遊說活動並不符合美國人民的最佳利益,因為它腐化了立法過程。4
2005年《能源法案》的透過,也證明了石油和天然氣公司在華盛頓的強大遊說能力。該法案給予石油公司在北極野生動物保護區進行石油天然氣勘探以更大的自由,同時還給它們提供免於由於製造有毒物乃至致癌汙染物而遭到法律訴訟的保護。這對像埃克森這樣的能源公司來說, 相當於獲得了數十億美元。根據這一法案,諸如哈里伯頓這樣的公司也會受益於不受《安全飲用水法》限制的豁免權。總而言之,由於《能源法案》的規定,石油公司可以得到80億美元的政府補貼。5因此,這一法案遭到許多州長和環保主義者的反對,也就不足為奇了。但是,在石油公司花費了億美元的遊說費用後,這一法案最終獲得了透過。因此,“遊說分子是公司型政府*的最主要的媒介。這種*是利用了資本主義的特徵,並且壓制了*制度的特性。遊說分子已變成金錢而非人民的工具。”4
美國的政治腐敗(2)
同樣地,2003年透過的《醫療保險法案》也犧牲了公眾利益,而醫藥公司則因此獲取了暴利。該法案禁止聯邦政府同醫藥公司進行藥品價格談判。據響應性政治中心(Center for Responsive Politics)說:“與反對法案透過者相比,醫藥公司遊說的花費比其高出3倍多。”5 在2003和2004年國會議員競選期間,醫藥公司的捐款據估計達到了3億多美元。5
根據公共廉政中心(Center for Public Integrity)的研究,1998~2004年間,醫藥公司的遊說花費名列榜首,達到億美元之巨,其他慷慨解囊的行業還包括保險、石油和天然氣等。5冷戰一結束,北約東擴便為國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