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何在呢?
《田畝制度》中一面企圖把社會經濟改造成齊一化的清一色的小農經濟,另一面又企圖在小農經濟上面強加一個原始的、落後的類似農村公社的組織,這就必然會產生原有的私有制和人為的公有化的矛盾。
再說把農民多餘的產品實行公有化,農民中誰勞動力強,誰收穫多,誰就會被公有化得多。
這就會出現“多勞少得,少勞多得”的不合理現象,農民“嗟怨”之聲就在所難免了。
在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的情況下,“無處不均勻”的社會只能是一個遙遠的憧憬。
史實說明,財產公有措施在當時是違反經濟發展規律的,是超出了歷史所允許的範圍的。這啟示我們:對私有制的攻擊,對公有制的要求,並不是在任何條件下都是革命的、正確的。然而太平天國的領導們就未能意識到這一點,他們不顧客觀不尊重經濟規律,片面地求“大”求“公”,最終理想化作泡影,這充分說明了封建社會農民階級的狹隘性、盲目性。
農民階級的劣根性、使太平天國的領導人滋生了自由散漫、腐化墮落、狹隘自私的心理行為。
思想的蛻變使太平天國政權後期封建化尤為嚴重。
定都天京後,無論是職官制度、等級制度、還是在禮議方面,大抵都沿襲封建****政權模式,他們無法擺脫封建主義的影響和束縛,把革命中奪取來的權力很快演變成自己的封建特權。
如據“天條”規定,一切官兵百姓均不得嫁娶婚配,但天王和各王,卻可以“廣置姬妾”、“妃嬪在武昌選出四十人,至江陵選百把人,陸續增添,大約不滿二百人。”
洪秀權還在天京修建天王府,“城圍十餘里,牆高數丈,內外兩重,外曰:太陽城,內曰:金龍城,殿曰:金龍殿,苑曰:後林苑,雕琢精巧,金碧輝煌。”洪秀權把自己關在“林苑芳菲,蘭桂迭妍”的宮牆內,過著“金玉堂中快樂多”的生活,無聊之餘,只能寫些自我歌頌和訓戒后妃的順口溜:“萬方萬郭萬來朝,萬山萬水萬飄搖,萬里萬眼萬鑽至,萬知萬福萬功勞。”
他一再重複自己是“月”是“太陽”。動輒訓斥自己的后妃。
由此可見,政治思想的封建化是與生活上的腐化相伴而生的。
統治者目光短淺,能力不足的直接後果就是不但不能前進,還好出現大的亂子。
“天京事變”就是太平天國的重大轉折點。
它是一個大亂子,一幕大悲劇。
它使太平天國的一些領袖們,不是為農民起義的理想而獻身,而是在“天國”兄弟的刀鋒下喪身。
它使成千上萬的身經百戰的農民革命戰士,不是犧牲在對清軍鏖戰的沙場上,而是倒在天京自相殘殺的血泊中。
這個大慘劇使一個方興未艾屹立在東南半壁的太平天國由盛變衰。
然而自“天京事變”後,洪秀權非但不從血雨醒風中總結有益的教訓,還從此不相信外姓。
先是逼走了翼王石達開,接著便大權獨攬,宣佈“主也是朕做,軍師也是朕做”;在朝中大搞任人唯親,首先重用他的外孫蕭有和,第二重用他的兄長洪仁發、洪仁達。
蕭有和還只十歲的時候,權力已經達到“幼西王出令,有不遵幼西王者,合朝誅之”的地步。
後來他竟要把太平天國變成一個“父子公孫”、“江山萬年”的國家。
太平天國原以“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反封建思想為出發點,而卻以“肅體統、大一尊、一人垂拱於上、萬民鹹歸於下”的封建政權為歸宿,其根源深藏在物質的經濟事實中。
農民是小生者,他們既分散又落後,他們只能把希望寄託在一個至高無上的權威來代表他們,來主宰他們,而這個主宰除了“帝王”外,就找不到別的了。
舊式農民起義的領袖們,往往用平等思想來打天下,而以帝王思想來坐天下,這就不足為怪了。
太平天國失敗的根本原因就在於農民階級的侷限性。
由於缺乏先進政黨的領導,沒有科學的理論作指導。
他們過早過急地搞封建主義,希冀在利用拜上帝會來實現“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社會,這種披著宗教外衣的鬥爭方式,具有狹隘性、盲目性,伴隨鬥爭程序的發展,農民階級的種種弱點便逐漸顯露出來,這就不免使太平天國的領導集團在政治上、軍事上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因而註定,太平天國這樣的集團必將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