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14部分

“湖”級航母的強悍戰鬥力是得到了公認的,而且,透過實戰對比,“湖”級航母在生存能力,航空打擊能力,抗沉性,乃至防空作戰能力方面都要比美軍現在最好的“埃塞克斯”級優秀,至少是持平。雖然已經有多艘“湖”級航母戰沉,但是大部分的受傷航母都回到了港口。而對於一支海軍來說,受傷與損失是完全不一樣的,損失一艘航母的話,就需要花費很大的力氣來建造新的航母,反之,如果航母僅僅只是受傷,那麼就可以進行維修,減輕了負擔,更保證了在幾個月後會有更多的航母服役。

在帝國海軍中,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戰艦能夠回來,就必須要回來。在戰鬥中。首先避免被敵人發現,如果被敵人發現後,就要避免遭到敵人的打擊。如果遭到敵人地打擊,那就要避免被重創。

如果重創了,那就得避免沉沒。只有在最萬不得已的情況下,艦隊才能夠放棄戰艦。其實,這條規矩在任何一個國家的海軍中都是通用地,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拯救受傷地戰艦。那就得盡到百分之百的努力。

如同當初“呼倫湖”號航母幾乎被徹底摧毀,後來海軍還是想方設法的把航母拖了回來,修復後繼續投入戰鬥一樣。在總體戰略方面,海軍必須得儘量儲存每一艘戰艦。

也正是如此,在海軍對戰艦的效能要求中,生存能力是最為重要,也是優先考慮的一個方面。如果一艘戰艦僅有強大地打擊能力,而沒有強大的生存能力的話,那麼這就是一艘不合格的戰艦。而“湖”級航母在設計的時候,就將生存能力擺在了僅次於航空打擊能力之後。

是最重要的技術指標。可問題是,“湖”級航母的抗打擊能力仍然沒有完全達到海軍的要求(戰爭期間,海軍對主力戰艦的效能要求是極為苛刻的)。

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在第二批“湖”級航母還在繼續建造,第三批與第四批航母地生產任務已經安排下來的時候,海軍提出了設計新航母的要求,而這個任務交給了江南造船廠。由江南造船廠牽頭,聯合其他三家大型造船廠,集中數千名帝國最優秀地戰艦船舶設計師,開始了新航母的設計工作。這次,海軍沒有采取招標的方法,而是讓幾家造船廠合作設計,主要就是為了節約時間,節約成本。

當時,提高航母的效能指標地主要辦法還是增加排水量,這樣才能夠增加裝甲的重量,同時增設大量的備份設施,讓航母在遭到打擊後,不會完全喪失作戰能力。另外,新航母將採用新的鋼材,以提高強度(當時,甚至沒有在第三批“新省會”級戰列艦上採用新的裝甲鋼,而是首先考慮提供給航母)。最後,設計師還針對部隊在作戰時所發現的一些問題,採用了大量的新的設計來提高航母的作戰能力。而這其中,最為顯著的就是改變了飛行甲板的佈局!

在此之前,所有的航母都是直通甲板佈局,也就是說,飛行甲板實際上是一個類矩形結構,前端是起飛區,後端是著陸區。而在一般情況下,航母只能夠在同一時間內接收返航的飛機,或者是讓飛機起飛,而不會同時進行這兩樣作業,因為飛機在降落的時候很可能出現沒有掛上阻攔索,結果直接衝到飛行甲板前端去,如果此時起飛區有飛機的話,那將產生災難性的後果(實際使用中,就多次出現這樣的事故)。可問題是,在作戰的時候,航母往往需要同時放出戰機,以及接收返航的戰機,也就是說,必須得同時進行起飛與降落作業。這也是當時作戰部隊反映上去的最為主要的問題。

如果仍然採用以往的設計的話,不管把航母的飛行甲板設計得有多長,都無法解決這個問題,而且航母的長度也不可能無限制的延伸。而設計師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解決辦法,即將著陸區與起飛區分開,起飛區的飛行甲板仍然與航母的縱軸平行,而著陸區的飛行甲板則與航母的縱軸錯開一定的角度,也就是與起飛區的飛行甲板錯開一定的角度。這樣,即使有戰機在降落的時候沒有掛上阻攔索,也會斜著衝出航母的飛行甲板,而不會一頭撞到起飛區的飛機群裡面去。

最初,設計師拿出的方案只有5度夾角,可在經過論證,以及陸上試驗(在陸地機場上仿照航母的飛行甲板建立一塊試驗場地,讓飛機在這裡進行起飛與著陸試驗)之後,設計師將這個角度增加到了8度,並且對飛行甲板的設計做了進一步的最佳化之後,完成了這一設計工作。

這也就是世界上第一種“斜角飛行甲板”。可以說,這是現代航母中兩個重要象徵之一,而且斜角飛行甲板帶來的好處還不僅僅是讓航母具備了同時起飛與收回戰機的能力。斜角飛行甲板的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