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死忙活的,還不如留在這裡等電報好了。”談仁皓苦笑了一下,“回去後,通知休假的官兵儘快歸隊,還有,讓回來的官兵都活動起來,現在不是偷懶的時候。”
郝東覺加快了車速,談仁皓決定留下里,也讓他鬆了口氣。每次談仁皓返回司令部的時候,他都累得快要倒下了。畢竟艦隊這麼多的事情,不是他這個參謀長能夠管得過來的,多一個人,也就少了一份負擔。
兩天之內,郝東覺給那些還沒有歸隊的官兵都打了電話,或者是發去了電報,要這些官兵用最短的時間返回艦隊。談仁皓也在忙碌著,他做地多半是腦力勞動。並且抽空給一部分獲得嘉獎的官兵授予了勳章。
艦隊裡的氣氛也很快就緊張了起來,關於美國航母到達珍珠港的訊息傳開之後,官兵門都自覺的動員了起來,做著艦隊出發之前的準備工作。
第一特混艦隊並沒有收到離港的命令,在判斷出美國海軍的進攻方向之前,第一特混艦隊還得繼續留在那霸港,並且用港口司令部地電臺,電話與海軍司令部聯絡。只有在明確了敵人的戰役安排之後,才回讓艦隊開赴戰區。與此同時,第二特混艦隊也留在了關島的阿普拉港。
並且也在做著出發前的準備工作。
在美國的航母編隊到達珍珠港的第三天。”呼倫湖”號航母被拖回了那霸港,並且在第二天就被送進了船塢,開始進行大修。整個大修需要大概4個月的時間。萬幸的是,航母的主龍骨並沒有損傷,如果龍骨受損嚴重的話,恐怕這艘航母就只能報廢了。主要地修理工作都是在水線以下,補上那幾個窟窿需要花很大地功夫,經過工程師估計下來,修復這艘航母的花費是建造一艘同樣的航母地八成左右,加上前期的投入,恐怕與建造一艘新航母的花費都差不了多少了。
二月二十三日,另外一條重要情報送到。一支龐大的美國艦隊正在透過巴拿馬運河,準備進入太平洋,而這支艦隊中至少有四艘戰列艦,而且都是新式戰列艦,情報人員透過戰列艦的主炮塔設定,判斷這四艘戰列艦都是“南達科他”級。另外還有數艘巡洋艦,以及超過十艘的驅逐艦。
到二十六日的時候,幾幅照片送了過來。這就是那幾艘美國戰列艦的照片。情報人員在巴拿馬運河區拍攝下了這些照片之後,立即就將照片送到了墨西哥的帝國使館。隨後再送往了巴西的帝國大使館,最後透過巴西送回了帝國。帝國軍事情報局地技術人員已經確定,這正是四艘“南達科他”級戰列艦,即“南達科他”號,“印第安納”號,“馬薩諸塞”號與“阿拉巴馬”號。
“南達科他”級戰列艦是美國現役的最先進的戰列艦之一,而且是美國海軍第二級快速戰列艦,其航速達到了27節,可以伴隨航母艦隊作戰,為航母提供防空掩護。在戰爭爆發之後不舊,這四艘戰列艦就被送去進行大改,主要的改進就是加強了戰列艦的防空火力,同時增加了雷達,以及雷達瞄準系統。
美國在發展戰列艦方面很有一套辦法,從上次大戰開始,美國就成系列的發展戰列艦。首先設計出一種比較先進的艦體,然後在此基礎上邊造邊改,比如美國在一戰期間建造的“內華達”級在設計上是比較成功的,雖然存在著一些小問題,但是都不嚴重。而美國海軍就利用“內華達”級地成功設計,並且在改進了其存在的一些問題,並且根據對手的變化修改了火炮,裝甲等指標之後,在“內華達”級戰列艦還在建造的時候,就先後建造了好幾級戰列艦,而後面的這些戰列艦都有著“內華達”級的影子。這樣一來,美國海軍的戰列艦不但數量眾多,而且效能逐步提高,總能夠跟上對手(唐帝國)的步伐,不至於落後得太遠。
這種發展方式有其可取之處,而在大戰爆發之前,所有國家海軍都將戰列艦的速度列為了重要指標(之前的戰列艦是不怎麼追求速度的,不然也就不會出現戰列巡洋艦了,當然,其前提條件是更先進的動力系統),以“內華達”級為藍本的那幾種戰列艦的速度也都只有20節左右,根本無法滿足快速艦隊的需要。美國海軍在這個時候也提出了發展快速戰列艦的要求,而且設計出了“北卡羅萊納”級戰列艦。
“北卡羅萊納”級戰列艦本身帶有試驗性質,所以只造了兩艘(另外一艘為“華盛頓”號)。這是美國海軍第一種擺脫了“內華達”級痕跡的戰列艦,採用了大量的新技術,比如三聯裝406毫米主炮,複式減速齒輪傳動蒸汽輪機(之前的大部分戰列艦採用的是電力推進系統,這太超前了),大量的裝甲隔艙化設計等等。而這也成為了新式戰列艦的標準設計,“北卡羅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