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萬幸的是,五輛坦克的坦克手都沒有犧牲,只有三個人負傷,而且都是在坦克被擊中的時候被震傷的。
半小時後,參謀軍官送來了第二份報告,這是美軍坦克的損傷報告。古迅雷專門安排了一批參謀軍官,以及工程兵去勘察那些被摧毀的美軍坦克的情況,他很想知道,美軍坦克的效能到底怎麼樣。
實際上。早在俄羅斯戰場上的時候,古迅雷他們就遭遇過美軍的坦克,只是當時俄羅斯軍隊所使用的美國製造的坦克並不是很多。而且。在大部分的情況下,俄羅斯軍隊將美軍坦克用做先頭部隊,執行偵察任務,而把他們自己的坦克留在了後方,而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美軍坦克上有更好的觀瞄裝置,能夠發現更遠距離上的目標。而俄羅斯軍隊自己的坦克卻沒有這麼先進的觀瞄裝置。
這次遭遇地主要是M3輕型坦克,該坦克是美國在戰爭爆發前就已經開始生產的主要坦克之一,而且在戰爭初期,曾經大量提供給英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俄羅斯,日本等國。其中最先投入戰鬥的恐怕就是在朝鮮戰場上,由日本陸軍使用的M3了。而在當時,M3肯定算得上是比較優秀的坦克,其速度快,而且裝甲相對來說並不薄弱,37毫米火炮的威力也足夠對付戰爭初期的大部分坦克了。可隨著戰爭的發展,特別是在“黑豹”,T一34。以及唐帝國的25式坦克都陸續服役之後,M3的效能已經嚴重落後了。其最厚才只有44毫米的裝甲在80毫米口徑以上的火炮面前就如同一層薄紙一樣。而37毫米坦克炮根本就不可能洞穿各種新式坦克的裝甲。
另外,還幾輛M4在戰鬥中被摧毀。M4是在M3的基礎上研製成功的,在美國參戰前不久才開始大規模生產,而且前幾批都提供給了法國,俄羅斯以及英國,美軍自己裝備的數量並不是很多,主要是當時美軍的主戰場是太平洋戰場,而在島嶼爭奪戰中,坦克的作用明顯不如大陸戰場。M4各方面的效能都要比M3好出不少,比如其使用的75毫米坦克炮的威力就要比M3用的37毫米坦克炮的威力大不少。另外,其裝甲厚度也增加了不少。可相對而言,M4除了易於大規模生產之外,在火力,裝甲,機動能力等方面,仍然比“黑豹”等新式坦克差了不少。
在俄羅斯戰場上,M4的火力就被證明不足以穿透“黑豹”與25式坦克,而這次的戰鬥也再次證明了這一點。75毫米短管炮發射的穿甲彈在不到600米的距離上仍然無法穿透25式坦克的正面裝甲,甚至對側面裝甲的威脅也不是很大。而在25式坦克的80毫米穿甲彈面前,M4的裝甲就顯得太薄弱了。那幾輛被摧毀的M4都是正面中彈,而且炮彈都直接穿透了裝甲,沒有任何的閃失。而那幾輛正面中彈的25式坦克中,有三輛是被M4的75毫米穿甲彈給擊中的,卻有一輛的裝甲被打穿。另外還有一輛25式坦克側面中彈,結果也僅僅是行走機構被打壞,坦克手都沒有犧牲,而且這輛坦克肯定能夠修復。
古迅雷不是研究技術的,可他作為坦克部隊的指揮官,對交戰雙方的坦克效能仍然非常的關注。在看完參謀軍官的報告後,古迅雷也安心了不少。至少到現在為止,美軍還沒有坦克能夠對他的坦克構成巨大的威脅。可古迅雷仍然有點不安,主要的問題是,他早就知道,美國正在開發幾種足以與“黑豹”,25式媲美的新型坦克,而這些坦克有沒有投入大規模生產,以及有沒有部署到澳洲戰場上來呢?
早在年初的時候,古迅雷還在歐洲那邊,他就收到了訊息,美國正在研製新的坦克。而迫使美國研製新坦克的原因很簡單,M4在戰場上根本就不是唐帝國,德國那些新型坦克的對手。
從現在獲得的情報來看,美國在發展新坦克的時候採用了兩種辦法,一是救急,二是在技術上全面超越。說直接點,一是儘快拿出一種能夠與敵人的坦克抗衡的新坦克出來,也就是必須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拿出一種新坦克,而這種新坦克不需要全面壓倒對手的坦克,只需要在幾個關鍵效能上能夠與敵人的坦克抗衡。另外就是利用技術儲備研製全新的坦克,而全新的坦克必須要在效能上超過對手,而不僅僅是持平,而這肯定需要不少的時間。
應急方案的產物就是M4的改進型號。根據戰後統計,M4的不同改進型號有50多種,而其中產量比較大的就有六種。而這些改進的主要特點就是加強火力,包括使用長身管的火炮。更大口徑的火炮等等。這也正是M4最初型號的一個重大問題,其火力根本不足以對付25式,“黑豹”。因此。幾乎所有的改進都集中在提高火力上,美軍甚至生產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