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但是一直對英國有威脅。英法結盟的主要因素是德國,而現在法國戰敗,英國採取強硬行動,以防止法國海軍的戰艦落入德國手裡。
也許,法國海軍的高層將領可以接受,而且以戴高樂為首地法國流亡將領肯定會在英國或者是美國組建流亡政府,並且會在暗中支援英國的行動。可問題是,法國海軍裡的普通軍官,還有士兵會接受嗎?”
“這肯定不會!”常薦新冷笑了一下,“英國人也太急了,或者是太害怕法國的戰艦落入德國手裡了。他們只給了法國人幾個小時的時間,如果多給法國人幾天的時間的話,也許那些法國戰艦會主動向英國海軍繳械的。現在的問題是,法國海軍已經流了血,而且犧牲很大。
從我們獲得的情況來看,至少有上千名法國海軍官兵傷亡。這血是不會白流的,從民族情感,軍人的榮譽感,以及海軍的驕傲感等等方面來看,法國人肯定無法忍受這種赤裸裸的挑釁與背叛行為的。”
“這樣的話,那對我們來說就再好不過了!”
兩人都笑了起來,英法搞窩裡鬥當然是好事,最好兩個國家相互鬥得你死我活的,到時候,談仁皓他們只需要去收拾殘局,也許連作戰行動都算不上呢。
相關的情報也接連送來。在姜仲民離開的第二天,關於英法海軍在地中海港口發生衝突的具體情報送了過來。
英國海軍襲擊法國港口,摧毀法國地中海艦隊的行動代號“弩炮”,這次行動是由英國首相(在第一次全球戰爭時擔任英國海軍大臣)直接批准的。在此之前,英國政府曾經設法透過秘密渠道,以及一些流亡到英國的法國將領(戴高樂就在其中)去說服法國海軍的將領,並且提出了三種解決方案。一是法國艦隊直接向英國海軍繳械,由英國海軍來控制這些戰艦,並且參加今後解放法國的作戰行動。二是法國艦隊前往美國的港口,由美國來管理這些戰艦,並且妥善安頓艦隊官兵。
三是前往某個中立國的港口,並且在到達後遣散艦隊官兵,而戰艦在解除了武裝之後,仍然由法國海軍控制。這三條意見結果都被拒絕了,準確地說,是當時的法國艦隊司令官沒有能夠立即做出決定。結果,英國人沉不住氣了。德國人已經開始著手準備接受這些戰艦,甚至連德國海軍的官兵都到達了馬賽。投降的法國政府也已經數次電令艦隊返回馬賽,向德國海軍繳械。在此情況下,英國艦隊封鎖了港口,並且在警告時發出了最後通牒。僅僅幾個小時之後,英國海軍發現法國艦隊正在做出港的準備,隨即在最後期限還沒有到達的時候就發動了進攻。
在短促而又激烈地戰鬥中。法國海軍的官兵表現出了英勇的鬥志,可在實力遠不如人。而且倉促迎戰地情況下,根本就不是英國艦隊的對手。當時,法國人根本就沒有想到英國艦隊會向共同戰鬥了數年地盟友開炮,而法國艦隊指揮官當時並沒有下令艦隊離港,只是讓艦隊做好離港的準備。而具體是返回法國,還是接受英國開出的條件並不清楚。更重要的是,在戰鬥爆發的時候,大部分法國戰艦地炮膛裡面根本就沒有裝上炮彈!結果是可想而知的,戰鬥只打了兩個多小時,除了幾艘速度快點的小型戰艦僥倖逃脫之外,其他的法國戰艦全被摧毀在了港口裡面。在整個交戰過程中,英國海軍只有一艘戰列艦捱了發炮彈,而且連輕傷都算不上,只有一名英國水兵陣亡。法國海軍則付出了1000多名官兵傷亡的巨大代價。
這場衝突的軍事意義並不大,其實那幾艘法國戰艦就算是落到德國人手裡,也威脅不到英國。可這場戰鬥的政治意義卻非常巨大。這對英法關係的影響是難以形容的,後來法國倒向德國,可以說就是被英國人咄咄逼人的態度給弄出來地。而在當時,英國海軍炮擊法國艦隊。
也讓其他的幾個國家,比如西班牙,義大利感到很寒心。特別是對西班牙來說,英國海軍在這個時候發動這樣的襲擊,不但讓西班牙人看到了英國人唯利是圖,以本國利益至上的真實面目,更加讓西班牙人覺得英國人靠不住了。
另外一個產生強烈反應的國家就是美國。美國總統在得知英國海軍炮擊了法國艦隊後,立即就給英國首相發了電報,直接責問英國為什麼這麼衝動,為什麼要炮擊友軍的艦隊?而美國總統發怒的原因很簡單,法國地遠征艦隊還在印度洋上與英國遠征艦隊並肩作戰呢,而在這個時候挑起英法矛盾,那不是給唐帝國機會嗎?美國此時也正在策劃太平洋上的反擊行動,如果英法聯合遠征艦隊無法拖住唐帝國海軍的那兩支主力特混艦隊的話,美國海軍受到的影響就最大!
這也確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