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西洋不是鄭和一個人的功勞。這位三寶太監,也是歷史上最拉風的一位太監,相信歷史上不會再有這樣拉風的太監了。
鄭和這個太監是明成祖永樂的心腹,他在明朝的發展史上有著傑出的貢獻。他最大的功績也許就是六次下西洋了,在這六次下西洋中,鄭和幾乎訪遍了海外諸國。當然了,這只是相對來說的。鄭和去過的地方雖然多,但是他沒到過的確的哪一端。雖然如此,但是在當時的那個時代,鄭和可以說是一個很古老的一個航海家了。說到鄭和下西洋這件事情,這其中還有韓氏家族的功勞。而且這個功勞可不是一點點,也可以說鄭和下西洋是以韓氏為基礎。
說到鄭和,應該有必要詳細的介紹一下。鄭和是雲南昆陽人,乳名三保。鄭和本姓馬,雲南昆陽州,也就是今天的昆明市晉寧縣寶山鄉和代村人,據說鄭和是聖裔也就是穆罕默德先知後裔,生於明代洪武四年。鄭和的先世是西域布哈拉人,即元朝的色目人。元世祖忽必烈推翻南宋王朝,建立元王朝。關於鄭和,家譜中說他“本姓馬,永樂二年正月初一,御書‘鄭’字,賜以姓”。家譜還說他“以兄文銘之子立嫡,名賜”,說明了鄭和作為太監而有後裔的淵源。家譜以鄭和為一切祖,賜即二世祖。鄭和後裔有兩大支系,一個支系的後裔在江蘇南京,另一個支系的後裔在雲南,還有一個分支在泰國清邁。泰國支系是清朝末年,鄭和第十五世孫鄭崇林離開雲南玉溪老家旅居泰國清邁,現有後裔三十多人,鄭崇林主持興建了清邁第一座清真寺,清真寺門楣上那塊用純金鍛造的牌匾也是從雲南用馬幫馱來的。明朝軍隊進攻雲南。鄭和10歲,被擄入明營,被閹割成太監,之後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難之變中,鄭和在河北鄭州也就是今河北任丘北,不是河南鄭州。鄭和在鄭州為燕王朱棣立下戰功。永樂二年明成祖朱棣認為馬姓不能登三寶殿,因此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三保鄭姓,改名為和,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宣德六年欽封鄭和為三保太監。也許鄭和自從到了朱棣身邊之後就是為了航海而生的,這是命運。誰會想到呢?沒人會想到。鄭和他自己沒有想到,我想朱棣也沒有想到。他怎麼會想到自己的金鑾殿上那麼多的臣子,到了後來居然會讓一個太監去完成出海的任務呢?他更沒有想到是,不僅一個太監成功的出海了,而且一出就是六次。也許當鄭和圓滿的完成了出海任務的時候,那一刻沒人在把這個不幸成為了太監的人當成太監了。因為他完成了很多正常人都無法完成的事情,他對當時的這個國家是有突出貢獻的。。
朱棣對鄭和的人品、才能、知識有充分的瞭解。鄭和少年時就在朱棣身邊長大,跟著朱棣南征北戰,是“靖難之役”的有功之臣,並被朱棣皇帝視為心腹。但是,更為重要的是鄭和本人所具備的素質和條件適合於擔任下西洋總兵正使一職,率領船隊下西洋首先,鄭和懂兵法,有謀略,英勇善戰,具有軍事指揮才能。鄭和少年時就在明軍中服役,在明軍中長大,後轉入燕王府侍候朱棣。鄭和成年後,經受了戰火考驗,跟著朱棣參於“靖難之役”,出生入死,轉戰南北,經歷數次重大戰役,具有實戰經驗。為此,朱棣皇帝才授予鄭和“欽差總兵太監”軍銜,將二萬餘名官兵交給鄭和指揮。鄭和下西洋中的幾次軍事行動也證明了鄭和的軍事指揮才能,確保了這幾次軍事行動的成功。
第二,鄭和知識豐富,熟悉西洋各國的歷史、地理、文化、宗教,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在鄭和下西洋前,鄭和曾出使暹羅、日本,有進行外交活動經驗。特別是永樂二年出使日本,透過鄭和的外交活動,使得日本國主動出兵清剿在中國沿海的倭寇,並與中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簽訂貿易條約。這些外交成果使朱棣皇帝十分滿意,併為下西洋解除了後顧之憂。正是由於鄭和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才促使朱棣皇帝把下西洋重任交託給鄭和。在鄭和下西洋途中,鄭和不辭辛勞,往返於西洋各國之間,妥然處理各種外交事務,解決了一系列棘手問題,化解了矛盾,穩定了國際關係,提高了中國威信。這充分證明鄭和嫻熟的外交手腕和卓越的外交才能。第三,鄭和身份特殊,熟悉回教地區習俗。他熟悉、尊重佛教。而鄭和下西洋途經的國家、地方,不是信奉回教,便是信奉佛教。共同的宗教信仰,有利於溝通相互關係,贏得西洋國家人民的讚譽。這對於鄭和能出色地完成下西洋也有一定幫助鄭和過人的膽識、聰明的才智、健康的體魄、踏實的作風、廣闊的胸懷,這些個人素質使鄭和具備了作為龐大船隊統帥和指揮員的條件。第四,鄭和具有一定的航海、造船知識。鄭和從小就從其父親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