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除草、鬆土、復土和培土。
最緊要的,是類似後世的曲轅犁,也已經打造出來了幾個:犁頭呈V字形,有利於減少耕地時的阻力。因為鐵有限,其餘位置如犁壁,還是硬木製作。但也比原始的犁更加有利於深耕和碎土,已能根據需要進行深耕和淺耕,以及調節耕地的寬窄,操縱便利。
桑羊翁笑得合不攏嘴,雖然曾對代田法看走了眼,但他農稼經驗豐富,在扛著這些農具在地裡試過之後,自然明白其好處。
他聲稱,只要有牛馬拉犁,或者兩人耦(ou)耕,則一夫挾五口,一日足以治田五十畝!
如此一來,夏種粟米的效率,大概能比原先增加五倍。
這個結果,趙無恤還是比較滿意的。不過,目前較為嚴峻的問題是,成邑急需大量牛馬,或用來犁田,或用來拉磨、轉動龍骨水車。
但趙無恤的府庫已經沒有錢帛了,他之所以盼著子貢速速歸來,就指望他能用成邑出產的東西在周邊貨殖,彌補虧損。
子貢一直跟在趙無恤身後,見其所見,若有所思。
之前他還覺得,趙氏君子和他的夫子,兩人所想所為極其相似。但在成鄉走了半圈後,子貢又覺得,自己的這種想法或許有所偏頗。
兩人所走的道路,其實是很不相同的。
成鄉民眾彼此之間講究信譽,相處和睦,是因為豐衣足食,又有巫祝不斷頌揚趙無恤之功績,而不是推行禮樂的結果。
明搶暗偷,作亂害人的現象之所以絕跡,是因為趙無恤頒佈了嚴格的刑律家法,違令者將受到懲戒。據說,連他身邊的女婢犯錯,也必須受罰。
再比如,在對待農稼的態度上。
子貢記得,自己的一位師兄樊遲,曾向夫子請教如何種植莊稼,當時夫子避而不談,曰:“吾不如老農。”樊遲又請學如何種植菜圃,夫子又曰:“吾不如老圃。”
樊遲離開後,夫子對在場的子貢抱怨道:“小人哉,樊遲也!”
他說:“上位者只要重視禮,民眾就莫敢不敬;上位者只要重視義,老百姓就莫敢不服;上位的人只要重視信,民眾就不敢不用真心實情來對待你。要是做到這樣,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會襁負其子而來投奔,哪裡用得著自己去學種莊稼、學種菜圃?”
夫子的意思,子貢明白。他開宗立派,收徒講學,是為了培養出一批以成為肉食者作為目標,在上位而施禮樂,垂拱而治計程車大夫,而不是教出一個只知道農稼和菜圃技術的下層老農。
但趙氏君子卻不一樣,他對農稼極為重視,已經到了親力親為,動手指點改造農具的程度,而且計吏、農夫、百工、兵卒在其領邑的地位是比較高的。
真的需要這樣麼?走出鑄房後,子貢說出了自己的疑問。
“君子對百工農稼之事,何必親自過問,以禮樂教化民眾,垂拱而治不就可以了?”
趙無恤微微笑道:“子貢之問,我的數科老師計先生也曾問過,子貢可知道我是如何回答的?”
子貢籠著寬袖微微行禮道:“不知,敢請君子相告。”
他覺得這個問題很重要,關係到他在夫子處所受的教育,以及思考的方式。
趙無恤回答道:“我曾聞,子貢的夫子極其推崇管夷吾與鄭子產,可有此事?”
子貢自然知道,他當年向夫子請教學問時,頗有些看不起管仲。他認為齊桓公殺公子糾,管仲不能追隨主君而死也就罷了,卻又投靠殺主的齊桓公,為其相邦,非仁者也。
但他這番見解,卻被夫子訓了一通。
“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而鄭子產,更是夫子年輕時最崇拜的人,在子產為政時,夫子多次在魯國讚揚他,在他去世時,更感慨道:“惜哉,古之遺愛也!”
當時夫子之言,振聾發聵,如今,趙氏君子又有什麼新奇的見解呢?
趙無恤侃侃而談道:“孔子雖然推崇管子、子產,是推崇尊王攘夷的功績和仁愛之心,你們師徒的施政理念,我可以領會,就是站在肉食者的角度,想從上至下,以禮樂教化萬民。”
子貢預設了這種說法。
“但我治理領邑,著手點卻有所不同,我在泮宮收藏室中翻閱管仲、子產言辭,學到的不只是尊王攘夷和仁德之政,還有他們的治國之法,那種從下而至於上的道路。”
這不是本末倒置了麼?子貢心中微動,追問道:“君子想如何從下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