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死了。
第一百三十一章 舊時代落幕
(謝謝~~本道的打賞,謝謝菜園上的菜菜,a卐沙之舟弦空,硬改歷史,大哥雍。。。。長久以來的支援,滑瀝瀝無以為報,只能多碼字,多更新。另外有一點需要說明,清末的匯率不穩定,各地銀價也不相同,據我推測,1909年京城地區一兩銀子在大致在一百五十塊到兩百左右,大家怎麼看?)
======================================================================
或許是載灃的一句“有兵在”傷透了垂暮老臣心,或許是這位託孤大臣始終關懷國事而夙夜憂愁,又或許僅僅是單純的年老體衰,時值多病之秋,從朝堂上歸來的張之洞一病不起,兩個多月的時間,軍機處的點卯表上始終掛著他的缺。
隨著天氣的由暖轉涼,萬物都呈現一種衰敗的先兆,而深秋到來的這個月,涼風乍起,直衝人的骨頭縫,一代名臣再也經不起這樣的大動干戈,在一個寒冷的早晨,張之洞跳動了七十三年的心臟終於緩緩停下,隨著他的逝去,四大名臣的時代也徹底封藏進了歷史的故紙堆裡。
以張之洞的歲數看,他的死去固然是情理當中,但當他突然逝去的訊息傳出來時,朝野上下的反應仍然是轟動級別的,軍機大臣,體仁閣大學士,慈禧欽點的兩位託孤大臣之一,這些重如千斤的官銜猶如懸掛在巨人領口的勳章一般,昭耀於世,而巨人的倒下注定會濺起一大片紛飛的泥土。
次日,載灃借用皇帝的名義,釋出了一道篇幅頗長的訃告,充分肯定了這位帝國老臣的貢獻,包括治理湖北,督戰中法的內容,然後追封他刑部,戶部,吏部,禮部四部尚書銜,不過,頗有些諷刺意義的是,朝廷給出的諡號是文襄,取文成武德之意,遠遠不及曾國藩的文正,和李鴻章的文忠,這樣特殊的安排,或許載灃還因為兩人之前的爭執而耿耿於懷。
但不管怎麼說,張之洞的哀榮還算得上隆重,在京城停靈幾天後,將會根據他的遺願歸葬老家。
張之洞位於北京白米斜街的寓所成了眾人集聚的地方,幾天的時間,京城不少名流,舊臣,故知都趕往這裡弔唁亡靈,而王公大臣們也透過各種方式派人奉送了喪禮,不管是否發自內心,這些做法,也算盡足一點表面上的心意,起碼不會有人在背後戳脊梁骨。
張之洞逝世後的第四天,葉開來到了張府弔唁,在靈堂親自上完一柱香,他緩緩離開,肅穆的白色,落下的西洋,沉重的哀樂,似乎預示著一箇舊的時代已經悄然落幕。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張之洞畢生信奉的東西已經落伍,隨著洋務運動的失敗和破產,未來屬於更為先進的立憲和革命說。
在老一輩勢力陸續凋零後,持有這樣觀點的新派大臣緊隨其後,終於登上清末的歷史舞臺。
這其中就包括葉開,以及他苦心打造的小集團。
張之洞的死去,給了葉開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頂替前者出任軍機大臣的新人選,勢必會將載灃和奕劻之間,保持了許久的平衡局勢瞬間打破,這次,勝利的天平明顯倒向載灃這一邊。
張之洞死後的第八天,一紙上諭就從崇德殿裡發出,新的大臣人選已經決定好,就差走馬上任,而除了載灃身邊少數幾個人外,訊息憋到了最後一刻才公之於眾,整個討論過程的前前後後,壓根就沒有理會奕…劻。
戴鴻慈入直。
相比於歷史,法部尚書戴鴻慈,提前了幾個月當上軍機大臣,而此前這個位置的人選本應該是毓朗,當然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後者已經完全沒有了機會。
比起本人,人們更關心的是戴鴻慈的背景,出洋五大臣,新成立的法部首腦,司法領域的改革家,以及一個顯眼的立憲派稱號,這些標籤獲得或少的能猜的當權者的政治態度。
載灃之所以選擇戴鴻慈,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葉開盛宣懷等人的建議,其中一個最為關鍵的理由打動了載灃,他和奕…劻不是一路人,這也就意味他可以放心大膽的用。
與任命書同一時間下達的,還有另一條命令,按照慣例,上一個入直的載澤地位抬高了許多,去掉了“學習”的名頭,成為五大軍機之一的真宰相。
載澤,戴鴻慈,以及他們對立面的奕…劻,世續,再加上一個老態龍鍾的鹿傳霖,狹小的軍機處班房,將會變得更加擁擠。
面對愈發不容樂觀的局勢,最不高興的人恐怕非奕…劻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