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德國人現在離彼得堡很近!他們的軍隊已經靠近了普斯科夫,而我們沒有可以阻擋他們的力量,真的沒有!克倫斯基已經把俄國舊的軍事力量都葬送了,新的革命軍隊還沒有真正建立。
如果威廉二世願意,兩個星期後他就能在冬宮睡覺,作為彼得格勒的主人!而且我保證,到時候會有很多人歡迎他……被我們打倒的貴族、資本家、神職人員,還有一些擁護舊制度的知識分子會擁擠在涅瓦斯基大街上歡呼‘皇帝萬歲’,為了反對我們,他們甚至會擁護他當沙皇!而我們,在座的每一位都會被敵人抓住,先捱上一頓嚴刑拷打,再悲慘地吊死在冬宮廣場上!然後社會主義革命也會慘遭失敗,俄國人民會再次被奴役。這才是最嚴重的後果!所以我們的選擇只有一個,就是同德國、奧匈、土耳其等同盟國單獨媾和。”
列寧的話一點不誇張,這就是革命成功後布林什維克所面臨的困境——後世有很多人指責列寧賣國,彷彿他有什麼選擇的餘地似的。
這些指責他的人一定不知道德**隊現在離彼得堡有多近,也不知道彼得格勒的防禦有多麼空虛,他們更不會知道列寧的政權目前真正控制的只有一個彼得格勒……布林什維克的上臺,就是彼得格勒的工人、農民和士兵的選擇。
他們選擇布林什維克就是為了保住彼得格勒而不是讓威廉二世的軍隊去佔領它。
列寧說完這話,端起擺放在會議桌上的茶杯,喝了一大口清水,順便將會議室中每一個人的表情都收入眼底。包括托洛茨基在內,絕大多數的中央委員都面有不甘。
赫斯曼提出的條件是要俄國放棄“波蘭、立陶宛、立窩尼亞、愛沙尼亞、庫爾蘭、立夫蘭、芬蘭和烏克蘭”。其中烏克蘭和芬蘭應該是可以爭取一下的,德國人並沒有佔領那裡,而且牽扯到的利益也有限。
但是俄屬波蘭肯定不保——這塊地盤好像一把刺進德國和奧匈體內的矛頭,德國人說什麼都要把俄國從那裡趕走,而且他們已經做到了。
利夫蘭、庫爾蘭、立窩尼亞和愛沙尼亞也一定保不住,波羅的海沿岸的這些地盤歷史上就是日耳曼人開拓的殖民地,那裡的社會上層,至今都在講德語。德軍打過去的時候,可是很受歡迎的!
至於立陶宛……波蘭、利夫蘭、庫爾蘭、立窩尼亞和愛沙尼亞都沒有了,立陶宛還怎麼可能保全?而且立陶宛現在也在德國人的控制之中。
列寧嘆了口氣:“為了達成和平,失去一些地方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那些地方本來也不是俄羅斯的,是歷代沙皇透過帝國主義戰爭奪去的。那裡的居民也不是俄羅斯人,而是波蘭人、立陶宛人,或是別的什麼人。大多數波蘭人不願意和我們在一起,這是肯定的……你們誰能相信約澤夫。克萊門斯。畢蘇斯基和他的追隨者願意當俄國人?”
列寧提到的畢蘇斯基是波蘭社會革命黨的領袖,同時也是新成立的波蘭臨時國務會議軍事部長——德國在1916年底,已經同意波蘭復國(領土只包括俄屬波蘭),這個臨時國務會議就是在這個情況下成立的。而且這個國務會議還擁有戰鬥力頗強的波蘭軍團!現在布林什維克擁有的武力肯定打不過他們……在這種情況下,還想把俄屬波蘭抓在手裡純屬痴心妄想。
“至於立夫蘭省、庫爾蘭省、立窩尼亞省和愛沙尼亞省,也是必須要付出的。”列寧的語氣異常沉重,“根據民族自決的原則,那裡必然會脫離俄羅斯。”
民族自決在這個時代的西方還是非常流行的,大部分社會黨派別都會在口頭上支援這個主張,布林什維克也不例外。
列寧說到這裡,有看了看托洛茨基,“列夫。達維多維奇,你覺得民族自決能否用於波蘭、立陶宛、愛沙尼亞、立窩尼亞、立夫蘭、庫爾蘭?”
托洛茨基一臉嚴肅地聽著列寧的話。他的目光一直打量著列寧,臉上的表情陰沉到了極點。“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失去波蘭、立陶宛、立夫蘭、庫爾蘭、立窩尼亞和愛沙尼亞看來是不可避免的,即便以民族自決的名義,恐怕也會招致廣泛的反對。而且,民族自決的原則恐怕也只適用於俄國的屬地吧?”
列寧聳了聳肩,“當然不會這樣宣佈……我們應該提出‘保證戰前未獲得政治獨立的民族享有自決權’、‘用立法形式規定各少數民族的文化獨立和行政自治’和‘給予殖民地自主和政治獨立’這三條意見。以體現我們一貫的立場。”
“算是能交代吧……”托洛茨基不確定地道,“就怕烏克蘭的中央拉達也會利用民族自決權謀求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