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點也不可構成階級的區隔。在調查的預設中,本來以為中產階層可能對BBS這樣具有討論性的網路公共空間更有興趣,因為他們能在上面比較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觀點,閱讀到與主流媒體所不同的一些觀點。結果證明這一點並不成立。調查的預設還認為,中產階層可能會比較喜歡率先使用新的網路媒體,如當時還屬於新技術的部落格,結果證明這一點也不成立。令人吃驚的是,許多中產階層雖然上網,但他們不屬於新技術的消費者,對於部落格等新的網路技術,他們比非中產更加陌生,他們所使用的往往是網路的最簡單的功能。另外,儘管非中產中的一部分人由於文化水平的侷限無法制作個人主頁,但由於職業的壓力和時間的缺乏,因此中產階層中有自己個人主頁的人也並不多(具體資料見表4…25)。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網路交往:新的階層邊界(3)
表4…25中產與非中產網路媒體使用情況比較單位:%收入中產非中產消費中產非中產職業中產非中產學歷中產非中產QQ7266696864797176聊天室2622382326192124電子郵件5946464852465240BBS13152313917159MSN261935232520249部落格21023010個人主頁21201121
從表4…26中可以看出,中產與非中產在網路交往的話題方面沒有根本的差別,只要是進行網聊、網戀,幾乎所有階層的人的話題都是相似的。在網路話題方面,似乎也看不到階層區隔的影子。
表4…26中產與非中產網路交往話題比較單位:%時事新聞專業技術生活情感無主題無話不談收入中產6�08�528�224�832�5非中產4�213�822�830�528�7消費中產11�53�826�926�930�8非中產4�612�623�929�029�8職業中產6�012�025�329�327�3非中產1�88�323�932�633�5學歷中產3�110�922�033�230�7非中產6�56�529�328�329�3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就中產階層的網路交往行為得出以下三個結論:
首先,網路的使用與社會經濟地位呈現正相關關係。社會經濟地位越高的階層網路普及率越高。
其次,從社會資本的角度來看,網路交往內容並不屬於傳統意義上的社會資本範疇。網路交往的回報常常受虛擬交往方式中缺乏誠信等因素的影響。調查的結果不能支援網路交往的規模、質量與社會成員社會經濟地位無正相關關係。相反,調查的結果顯示,中產階層反而比非中產更不喜歡花時間進行網路交往。上網比例高,更多地使用網路的資訊獲知功能而不是娛樂或交往功能,使中產階層與非中產階層之間的“數碼溝”越來越明顯。這樣一來,在網路的世界中,就出現了中產階層與非中產階層的階層邊界。
最後,網路交往行為的方式和話題在很大程度上與階層歸屬無關。中產階層的網路交往行為遠不如其社交行為那樣帶有明顯的階層邊界,相反,在網路交往的空間裡,沒有中產階層的階層邊界。
傳媒效用:寂靜與喧鬧
1986年,鮑爾等主編出版了《媒介、受眾與社會結構》一書,該書認為,媒介系統與社會結構不可分割地交織在一起,媒介系統深深地熔鑄於社會其他系統之中,既影響社會的政治、經濟和一切其他系統,又反過來受它的影響。張國良、黃芝曉主編《全球資訊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新》;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第81頁。
作為中國社會變革晴雨表的傳媒,其運動和變化與中國中產階層的產生和發展是密切相關的。我們假定,在中產階層的表現形態與大眾傳媒之間,能透過以下通道產生互動影響:從經濟上看,中產階層群體的經濟觀念較為先進,不僅是市場經濟的擁護者,而且是傳媒產業潛在的投資人,他們對於傳媒的市場化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從文化上看,中產階層對文化、教育的投入穩定,對資訊的需求強烈,是傳媒產業的主流消費者;從政治、法律上看,中產階層大多具有良好的政治參與意識,是建設民主與法制社會的推動力量,當傳媒充當公共空間的締造者時,這個人群不可避免地會成為深度捲入的參與者。因此,在一個大眾傳播高度發達的時代,無論是在政治、經濟、文化,還是在更為抽象的其他意識形態領域,中產階層的形成和發展,都深刻地影響著國家傳播政策的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