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0部分

片中並不掩飾他們的怪癖或可笑的地方(如亨利二世式的碗櫃、大掛燈、鋼琴等等),但他們那種純樸的勇敢熱忱卻使他們不惜犧牲一切。這部影片在淪陷末期上映,當時法國到處都有一些類似《天空屬於你們》中的勇敢志士,為了正義的目標而英勇地犧牲他們的財產和生命。這部影片嘲笑“宣傳總部”,因此帶有深刻的愛國思想。近似新聞片的攝影格式和這部作品的謹慎含蓄的格調很相適應。這種作法預示了戰後新現實主義的趨向。但這部影片卻很不公平地沒有受到象《夜間來客》、《永恆的輪迴》或《烏鴉》這些在形式上有名聲的影片那樣的重視。

格萊米永和貝蓋爾一起維護了現實主義的真正傳統,反對自然主義的泛濫或神話片的逃避現實。這一趨向在法國淪陷之初,已由《我們的孩子們》(1941年攝製)顯示出來。這部影片對貧民窟兒童作了真實的描寫。該片導演路易·達更(曾擔任過格萊米永的助手)在另一部抱負更大的影片《攀登高岱峰的第一人》(1944年攝製)上卻沒有獲得成功。

格萊米永、達更、皮埃爾·布朗夏爾、貝蓋爾、讓·班勒維以及其他十位導演是“電影解放委員會”的發起人,這個委員會所屬的攝影師在巴黎巷戰時曾在街壘上拍攝一部激動人心的紀錄片。法國在解放以後,交通運輸工具、煤炭、糧食和膠捲都很缺乏。因此解放後六個月中間,影片生產幾乎停頓。在那些冰冷的電影院中,上映的只是一些淪陷末期拍攝的影片以及幾部戰前未發行的影片。安德烈·馬爾羅的《希望》一片便是一部戰前拍攝而未發行的影片。

這位小說家早於西班牙內戰末期已在巴塞羅那拍攝了這部影片。可是觀眾直到1945年方才看到,此時馬爾羅已經成為戴高樂將軍的主要助手之一。影片的精彩部分表現西班牙人民的英勇鬥爭,直接受蘇聯典型作品的啟發,具有近似新聞片的風格,但由一些不出色的演員演出的描寫心理的部分卻頗有問題。例如在飛行員說明他們為什麼來西班牙作戰的場面中,有一個飛行員這樣說:“因為我對生活感到厭倦了。”莫里斯·舒曼在他介紹馬爾羅這部作品的解說字幕上,曾這樣寫道:“請你們看看特魯埃爾①,然後再認識巴黎。”實際上,從這些大談活著無聊的冒險家身上是無法認識剛撤除街壘的巴黎的。①西班牙城名,1936—1939年西班牙內戰時共和**曾在該城和佛朗哥軍作激烈的巷戰。——譯者。

雷內·克雷芒的《鐵路的戰鬥》是一部富於人情味、緊張有力而不浮誇的作品。這部沒有故事情節而由一連串插曲組成的影片最早只是一部簡單的紀錄片,很近似這位年輕的導演前此攝製的一些影片(如《偉大田園詩》或《鐵路員工》)。但在攝製過程中,千萬無名戰士可歌可泣的事蹟使這部紀錄片逐漸提高到具有史詩的情調和規模。這部在原來戰場上重現的新聞片變成了一部由“抵抗運動”的群眾指示、編劇柯萊特·奧特利、導演克萊芒和傑出的天才攝影師阿勒康攝製的作品。影片中槍斃人質、顛覆德軍軍車的鏡頭達到了一種罕見的藝術高度。恰如其分的幽默,典型人物特點的突出和色調的真實,使這部記事的影片成為一部傑出的作品。

抵抗運動和戰爭還啟發了另外一些影片。演員兼作家的諾埃爾—諾埃爾在雷內·克雷芒的協助下拍了《安靜的父親》一片,描寫一個心地善良而好開玩笑的人。亨利·卡勒夫則在《傑利柯》一片中歌頌英國皇家空軍的戰績。讓·格萊米永在紀錄片《六月六日拂曉》(又名《諾曼底登陸》)中,則以一種輓歌的格調,描寫他的故鄉諾曼底那些為國捐軀的英雄。雷內·克雷芒又在一部不幸不大為人所知的影片中證明他是一個偉大的導演,這部影片名叫《該死的人們》,描寫幾個納粹戰犯在搭一艘潛水艇逃亡中間互相殘殺的情景。

但某些人主張藝術家應該“退向歷史”,認為現代題材的影片很快會被觀眾厭倦。有些導演相信這種說法,他們滿足於攝製一些頗似隱喻的故事:如克利斯興·雅克根據莫泊桑小說攝製的《羊脂球》,路易·達更改編維克托裡安·薩爾杜寫的一部古老戲劇、賦予新的意義的《祖國》等等……。總的來說,法國此時把許多從戰爭和地下鬥爭產生出來的生動題材讓給義大利、蘇聯和中歐各國去攝製。

第十六章 蘇聯電影的新高漲(1930—1945)

蘇聯有聲電影的歷史比歐洲其他國家開始得要晚一些,因為蘇聯電影製作者寧可等待本國發明有聲電影的攝製方法,而不欲向外國支付專利權的使用費。

最早實驗有聲影片的是技師塔格爾,時間比《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