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5部分

吸之,名為碧筒飲”。這種借用荷葉的香味捲包或盛裝為食材增香的傳統一直延續至今,例如荷葉粉蒸肉、泉城大包就是代表。

……

扒原殼鮑魚宋代詩人蘇軾任登州知府時在《鰒魚行》詩中寫道“膳夫善治薦華堂,坐令雕俎生輝光。肉芝石耳不足數,醋魚皮真倚牆”,讚美了鮑魚鮮美,使宴席增光,吃了鮑魚,一切珍饈都算不得什麼了。

膠東面食明代程敏政曾作《傅家麵食行》曰:“傅家麵食天下功,製法來自東山東。美如甘酥色瑩雪,一匙入口心神融。“

蔥味包子明朝一代詩宗李攀龍晚年居濟南大明湖南岸之百花洲,其愛妾蔡姬創“蔥味包子”,其特點是蔥香濃郁而餡中無蔥,“欲有蔥味而不見蔥”。以此餉客,傳為美談。

……

、餃子、薄脆、套環、油饊、酥餅蒲松齡《日用俗字飲食章》:“霍羅(即)壓如麻線細,扁食捏似月牙彎。上盤薄脆連甘露,透油飛果有掏環(即套環)。油饊霜熟兼五色,糖食酥餅亦多般。”

山東煎餅蒲松齡《煎餅賦》:“……經火烙而滂澎,乃隨手而左旋,如磨上之蟻行,黃白忽變,斯須而成。……圓如望月,大如銅鉦,薄似剡溪之紙,色似黃鶴之翎……味松酥而爽口,香四散而遠飄……”

小米粥、黃花菜、蔬菜等家常早餐蒲松齡《客邸晨炊》:“大明湖上就煙霞,茆層三椽賃作家,粟米汲水炊白粥,園蔬登俎帶黃花。”

拔絲系列菜《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很愛吃甜食。他的《聊齋文集》中就有“而今北地興揠果,無物不可用糖粘”的語句,說明當時山東地區拔絲甜菜十分流行。

……

小米粥蒲松齡《客邸晨炊》:“大明湖上就煙霞,茆層三椽賃作家,粟米汲水炊白粥,園蔬登俎帶黃花。”

油爆雙脆清代詩人和美食家袁枚的《隨園食單》中有記載,“將豬肚洗淨,取極厚處,去上下皮,單用心,切骰子塊,滾油爆炒,加佐料起鍋,以極脆為佳。此北人法”,袁枚對這道菜的製作方法和特點有精確的闡述。近代作家梁實秋的《雅舍談吃》中對此菜均有高度讚譽。

豆腐(疑似一品豆腐或者鍋塌豆腐)晚清《浪跡叢談》的作者梁章鉅系封疆大吏,福建人,宦遊南北,早年曾在濟南大明湖“薜荔館”食過一味豆腐,垂老臥病江南,猶“每每觸思此味,則饞涎輒不可耐。”

第四百五十四章 飲食文化

清湯西施舌郝懿行《記海錯》說:“謂之舌者,有肉突出,宛如人舌,啖之柔脆,以是為珍。其殼圓厚,淡紫色,可飾治器。即墨海中有之。”王培荀《鄉園憶舊錄》卷八曾記述膠東海珍品,其中有云:“第海物莫美於西施舌。蛤蜊之類十數,以此為冠。”梁章鉅《浪跡續談》卷二評論溫州海產品時說:“西施舌隨時皆有,平心按之,……(溫州)西施舌不如登、萊、青各府。”清代詩人鄭板橋在《濰縣竹枝詞》中就寫道“大魚買去送財東,巨口銀鱗曉市空,更有諸城來美味,西施舌進玉盤中”。鄭板橋說“西施舌”這種海產品都被豪門貴胄之家食用了。20世紀30年代,著名作家梁實秋先生在青島順興樓第一次品嚐西施舌:“一碗清湯,浮著一層尖尖的白白的東西,初不知何物,主人曰西施舌,含在口中有滑嫩柔軟的感覺,嘗試之下果然名不虛傳。”

……

歷下銀絲清初名士王士禎《歷下銀絲》詩:“金盤錯落雪花飛,細縷銀絲妙入微,欲析朝醒香滿席,虞家鯖尚方稀。”讚美歷下(即山東濟南)的銀絲烹飪的精細。

耿餅又稱曹州鏡面柿,是山東菏澤地方傳統名點,在明朝永樂年間就曾作為貢品獻給朝廷,永樂皇帝大加讚賞,賜名為“耿餅”,清人王士禎有詩讚曰:“亳都(曹縣)柿勝紫花梅,玉雪中含虎魄胎。肺病欲蘇還悵望,姚黃歐碧不同來。”

漢武帝追逐夷民至海濱,見當地人吃一物香氣四溢,遂命此食為““,這是一種古老的食品,就是魚腸醬。最早北魏《齊民要術》卷八中有“作法”。《本草綱目鱗部四》也有“”一釋,李時珍集解:“沈括《筆談》雲‘,烏賊魚腸也’”。

……

烏魚蛋湯清朝趙子敏的《本草綱目拾遺》中有烏魚蛋“產登萊,乃烏賊腹中卵也”之記載。清詩人王士祿所作的《憶菜子四首》詩中寫道:“飽飯兼魚蛋,清樽點蟹胥,波人鏟鰒魚,此事會憐渠。”王士祿將烏魚蛋同蟹胥、鰒魚同列,說明烏魚蛋在當時已被列為珍品。清代詩人和美食家袁枚的《隨園食單》中對此菜有記載。此菜有“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