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9部分

者被視為“摩擦性失業”,這類失業者對社會及經濟發展並沒有影響。據“主計處”估計,近3年摩擦性失業人數大###持在15萬~19萬之間,並無大幅成長的現象。臺灣失業問題日益嚴重,在不久前的一場探討失業問題的研討會中,多位學者建議“經建會”應發揮整合“經濟部”、“###”及“勞委會”等部門,儘速研擬一套有效解決失業問題的中長程計劃;否則,繼中高齡失業潮之後,不久臺灣也將面臨白領的中產階層失業潮。

至於因為景氣衰退、企業關廠裁員而失業的“迴圈性失業”,近年來則隨景氣的走勢而有升降,2000年初景氣趨熱,迴圈性失業曾降到9萬人以下,到2001年隨著經濟衰退而暴增到21萬人,2002年由於景氣復甦仍弱勢,尤其商業景氣持續低迷,迴圈性失業因此持續增至25萬人。“主計處”指出,這三類失業中仍以“結構性失業”人數的成長最為明顯,1996年之前這一類失業者佔總失業人口比重不及5%,但是從此一路攀高,到2000年時達到11%,2002年前11個月更升至15�3%,7年之間激增10個百分點,顯示結構性失業問題日趨嚴重。“臺灣省主計處”:《主計處統計資料》;臺北,//�dgbas�gov�tw/mp�asp。

因產業結構變化所造成的“結構性失業”在這三類失業問題中最為棘手,理論上,政府可以透過職業訓練、就業資訊的提供以減緩結構性失業,但由於產業升級所創造的就業機會多半是工程師、技術人員,而流失的就業機會多半屬於基層勞力,這些人力很難移轉至新興產業新增的工作機會中,在長期找不到工作下,極可能成為長期失業的人口,甚至退出職場成為“隱藏性失業”(見表8)。

表8依年紀大小所造成的失業率按 年 齡15~24歲1990年8月12�45%較上年同月+3�68個百分點25~44歲8月4�68%較上年同月+2�05個百分點45~64歲8月3�04%較上年同月+1�38個百分點按 學 歷國中及以下8月5�11%較上年同月+2�31個百分點高中職8月5�80%較上年同月+2�43個百分點大專以上8月4�46%較上年同月+1�08個百分點

txt小說上傳分享

身處變遷下的臺灣中產階層(1)

人類學家克利佛吉利茲曾指出文化最主要的元素是“共識的意義”。餘德慧:《中國人的心理系列》,臺北:張老師出版社,1991。也就是說,大家的行為,在社會的生活之中,彷彿存在著彼此共同的瞭解,例如:努力工作、獲取成功、擁有一個自己的家、娶妻生子、賺錢養家、考上大學、光宗耀祖、孝順父母、在小吃攤吃東西等,當我們提到這些事,大家都明白其中的意思,這就是所謂“共識的意義”。於是當大多數人所共識熟悉的規律改變時,就產生了文化的變革。它是一種決定性的突破,是一種改變我們過去生活的法則,有時是與過去生活完全相反的,有時是增強現時的生活法則,其文化理念是相互交錯又衝突的因子,有時是以傳統的保守民俗持續顯現,有時則以全面外來西化為主導,這種參差不齊的人文變革所造成的結果,無意間形成了臺灣社會中的“文化變遷”。一般的民眾並不以此為意,他們多半是順勢而行的老百姓。但是,在臺灣社會網路中最具影響力、主導性,又最能反映知識分子言行思維以及一般生活水平的中產階層持何種看法呢?他們是真的已確定了自己的方向?還是仍在與未來角力?

被重塑後的社會文化

1961年以後逐步進行的工業化,1970年代的快速經濟成長,這些努力的主要目標在於穩定與致富。其間雖伴隨著一些文化活動與政策,但在政治層次上並不是重要的,而且相關機構功能的發揮相當有限。因此傳統文化的價值在臺灣由於追求經濟的成就而被忽視;甚至被拋棄了,而產生一些新的文化特質。吳乃德:《中國人的心理系列》,臺北:張老師出版社,1991。

在社會倫理上,年資、年齡、性別等歸附地位或與歸附地位有關的一些條件不再是倫理價值的主體,而改以能力主義為價值取向的基礎。這種現象不僅表現在一般社會運動和社會等級地位上,也表現在政治活動上,因而傳統的威權主義不復存在而強調競爭與能力。

在角色關係上,由於社會倫理關係的轉化,打破了穩定的傳統關係,神秘性、特殊性被拋棄,而由理性和一般性取代,亦即社會關係的建構根據個人的能力和成就來決定,因此社會流動加速;角色地位的變異性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