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對於小團體原先的首領田臧們來說,他們的身份也從首領變成了別人手下的副將。使喚人和被人使喚箇中滋味截然不同,中國有句古話叫“寧為雞頭不為鳳尾”。
實則,吳广部楚軍剛開始就有這麼一個致命的隱患。
無數個田臧們一開始就對吳廣有抵抗情緒。這也怨不得,你吳廣算什麼?陳勝又算什麼,只不過比我們先了一步,論軍事能力我們未必比你差。等到圍攻滎陽不下,潛伏的隱患開始發作。細究“滎陽久攻不下”這句話下面肯定隱藏了不少玄機。
吳广部楚軍的人數,最保守估計也有十萬人。這麼多人拿不下一個滎陽城,問題只能出在上層指揮者身上。聯絡田臧策動謀反的話“不可與(吳廣)計,事恐敗”來看,田臧與吳廣的政見必然不合。若是合,整個楚軍力往一處使,恐怕十個滎陽城都拿下了。
待到周文軍大敗,隱患終於得以爆發。
面對強大的秦軍,可怕的章邯,田臧們急於自保又知吳廣絕不會同意分兵迎擊秦軍的計劃。於是,最終釀成了田臧策反,矯陳王命殺吳廣事件。
二、是否陳勝暗中授意。
吳廣被殺後,田臧砍下吳廣的頭顱,獻於陳勝,這個就讓人寒心了。這種行為只能有一個解釋,非矯陳王命殺吳廣,乃奉陳王命誅之!
大膽地說一句,陳勝吳廣二人,間隙早生。
最早在決定稱王的會議上,面對陳勝該不該自立為王的討論,相信大家還記得,當時存在兩種分歧意見,一稱王,二不稱王。對此,吳廣的反應是緘默。緘默有時候表示預設,但更多的時候緘默是無聲抗議的代名詞。
吳廣在那時候應該是站在張耳陳餘一邊的,即反對陳勝稱王。
自那以後,吳廣被陳勝以假王的名義打發出去。可以說,這時候兩人就不在一條道上了。
到後來陳勝變質,任用親信、妄殺故人、苛察臣屬,使諸將士離心,這種時候昔日的夥伴也成了必誅之而後安的眼中釘。
在暗殺吳廣前,田臧極有可能先試探陳勝的本意,得到默許後才大膽行事。如此一來,才會有獻其首與陳王,陳勝回禮楚令尹印一說。
以上說法我個人比較贊同。但也不排除,田臧確是膽大包天,矯陳王命殺吳廣的可能。如果謀殺行動真是田臧在唱獨角戲的話,那事後送的人頭禮物就有些威脅的成分在裡面。陳勝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