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了,很多地方疏漏、很多地方不清楚。當時群臣在朝廷飲酒作樂爭論功勞,喝高了之後,有的狂呼亂叫,有的拔出劍來到處亂砍,劉邦這才恨當初怎麼不好好讀書,為此事大感頭疼。
這時候,叔孫通體貼地向皇帝進言,他向劉邦提出一個重要的觀念。
他告訴劉邦,開國靠武將,守成必須靠儒生。
並請求徵召魯地一些儒生,以及自己的子弟們一起制定朝儀。
這個建議劉邦基本上表示同意,但出於閒散的本性,又怕制定出繁煩瑣難奈的禮儀法度。
這時候,叔孫通強調道,禮儀是國家立威的根本,一定要詳細制定。
只不過,禮法這種東西,必須遵從舊曆,但又不用完全遵從舊曆,他表示願意略用古代禮節與秦朝的禮儀糅合起來制定新禮節。
叔孫通的話最終打動了劉邦,劉邦表示可以試著去辦,但有個前提。
前提就是,所制定的新法必須通俗易懂,必須他能接受做到。
這話一出劉邦的秉性再次暴露,這實在是個社會底層的人。
叔孫通與徵來的三十人一起向西來到都城,他們和皇帝左右有學問的侍從以及叔孫通的弟子一百多人,在郊外拉起繩子表示施禮的處所,立上茅草代表位次的尊卑進行演練。演習了一個多月,叔孫通匯報,請劉邦來審閱。
皇帝視察後,讓他們向自己行禮,最終同意了新法。於是命令群臣都來學習,這時正巧是十月,能進行歲首朝會的實際排練。
漢高帝七年(前200年),長樂宮已經建成,各諸侯王及朝廷群臣都來朝拜皇帝參加歲首大典。
在天剛亮時,謁者開始主持禮儀,引導著諸侯群臣、文武百官依次進入殿門,廷中排列著戰車、騎兵、步兵和宮廷侍衛軍士,擺設著各種兵器,樹立著各式旗幟。
謁者傳呼“小步快走”。
於是所有官員各入其位,大殿下面郎中官員站在臺階兩側,臺階上有幾百人之多。
凡是功臣、列侯、各級將軍軍官都按次序排列在西邊,面向東;凡文職官員從丞相起依次排列在東邊,面向西。
大行令安排的九個禮賓官,從上到下地傳呼。於是皇帝乘坐“龍輦”從宮房裡出來,百官舉起旗幟傳呼警備,然後引導著諸侯王以下至六百石以上的各級官員依次畢恭畢敬地向皇帝施禮道賀。
大家現在看漢朝題材的歷史電視劇,劇中場景就如上所述,比方說《漢武大帝》。
大典審理結束後,劉邦非常得意,他又說了句大跌身份的話: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
到今天我才知道當皇帝原來是這種滋味!
叔孫通制朝儀有功,封太常官職,掌管宗廟禮儀,賞賜黃金五百斤。
到漢高帝去世,孝惠帝即位,叔孫通又被調任太常官職,制定了宗廟的儀禮法規。此後又陸續地制定了漢朝諸多儀禮制度,這些都是叔孫太常在位時的功績。
這位不但制定許多漢初儀法,還在無意中開創了後世的進貢禮儀。
第二十二章 諸呂專權
歸程
前195年,漢高祖十二年,劉邦終於在甄這個地方擊敗了英布,鎮壓了叛亂。可是在戰鬥中,卻不幸誤中流矢。這一年,他六十一歲。
劉邦在率領大軍回長安的途中途經沛縣。這裡是他的故鄉,大軍停駐下來,劉邦舉辦宴席,宴請父老鄉親。看著自己曾經的夥伴,都垂垂老矣白髮蒼蒼,劉邦不無感慨。他彈擊築琴,留下了蒼涼悲壯的《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唱到傷心處,劉邦落下淚來,他想到了自己的一生。就是在這裡,以沛公的身份起兵,以布衣之身,奪取萬乘之位。天下在自己手中一統,異姓王已經全部平定,生平大敵項羽早已作古多年。自己的大好年華,那些崢嶸歲月,都隨著霸業的成就而遠逝。
做得已經夠了,已經足夠了。
劉邦覺得此生無憾,到時候該休息了。
回到了長安之後,劉邦臥病。呂后為他請來醫生,劉邦卻搖頭拒絕。
他說:以我一個平民的身份,手提三尺青鋒卻取得天下,這難道不是天命嗎?既然天命要我如此,就算是扁鵲來了,又能怎麼樣?
說完賞賜醫生五十斤黃金,執意不肯就治。
呂后是個精明強幹的人,到此她也知道皇帝去意已決。
既然決意去死,那麼就先安排好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