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兩個。
一下子送出去十八個瓜,喬墨林正還沒心疼,李阿嬤和林老嬤先心疼壞了。
可不是,有心人給算一算帳,十六個瓜就按每個十斤來算,每斤十文,那就是一兩六錢銀子呢。林正家可真大方!
不同的時,李阿嬤心疼是覺得他們手裡散漫,不會過日子,林老嬤則是心疼那些銀子。因著林正建新房,林老嬤已經眼紅的不行,眼下見他們種西瓜發了大財,又被有心人挑唆兩句,怎麼也坐不住了。
這時喬墨還沒功夫顧及林老嬤的心思,他正和林正檢視自家新修的地窖呢。
先前老房子就有個地窖,都是儲藏白菜蘿蔔紅薯什麼的,不算大,也粗糙。這次建新房,林正先想起來,特意重新建了個地窖。地窖入口就在倒座房內,這邊的三間房,除了挨著大門的一間做廚房外,其他兩間都是做倉房,面積挺大。
地窖口在西牆邊,緊貼著地面以一塊厚木板做門,蓋上之後嚴絲合縫。
將木板拉開,可輕鬆的並行兩人,鋪設整齊的臺階直通窖底。
整個地窖就建在院子的天井底下,面積比三間正房加起來還大,拱頂、四壁乃至地面皆用青磚,並在正中間用拱形牆體做了隔斷,也是為分擔承重,防止坍塌。
喬墨看著眼前的地窖很是喜歡,地方大,儲存功能也強大,不僅能儲存冬菜水果,還能藏冰呢……不行,若是冬天藏了冰,那同在地窖裡的蘿蔔白菜就該凍壞了。看來,若要存冰,果然得單獨建個地窖。
他剛把遺憾一說,林正就笑了:“沒事,你忘了咱家還有個舊地窖<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等閒暇功夫,把舊地窖重新修一遍,還能趕上今年冬天藏冰。”
舊地窖因為是存放冬菜,原本在舊宅子的馬棚邊上,現今那地方早拆了。舊地窖雖沒回填,但也放著沒管,入口在那邊院子靠東牆的地方。整個地窖是l形,窖口正方窄小,用梯子直通往下,主體正好在西院之下。
這種地窖是農家最常見的樣式。
喬墨雖沒下去過,可也站在邊兒看過,不說一覽無餘,可空間確實不大。
“那可是大工程,等搬了進來就趕緊請人挖,得擴兩倍才行,深度也要增加,窖口也得改。另外我也想在那邊的院子離挖口井,不然吃水太麻煩了。”喬墨只覺得時間緊迫,總有做不完的事兒。
要操心著西瓜晚茬的收穫,又要操心夏收時的糧食往外賣,新家還要各種傢俱,也要栽花種樹,緊接著入秋,各樣莊稼又要陸續成熟。更別提他每月還要往茶樓送貨,又打算開鋪子,辦竹編手工作坊。
儘管如此,卻覺得日子很有奔頭,起碼每天都不是虛度。
林正原本沒想過打井的事,可房子建好後,也覺得該有一口井。
“聽說小楊村有個很會打井的楊老漢,明天我去找找看,若是旁邊院子裡能出水,就打一口井。”
林正本就不是摳門吝嗇的人,更何況眼下雖蓋了新房,可今年收成好,西瓜又是一筆大進項,每天再累心裡都是甜的。有了錢,自然不能死攥在手裡,一定要讓自己媳婦儘量過的好,過的舒心。
地窖通風了一天,隨後喬墨便將地裡已熟的一百多個瓜全都摘了回來,放入地窖,免得爛在地裡。
這些瓜他也不準備再往縣城裡運,留著自家慢慢吃,或者鄰近村子有人想要一兩個,零散的就賣了。
之後就是等待吉日入宅。
李阿嬤幫著看了日子,一連幾天都不行,直到初六才是宜入宅的吉日。
喬墨兩個也不急,先去王木匠家看看傢俱做了多少。在建房時就請了王木匠打傢俱,喬墨雖然會竹編,可大件東西很花費時間,又得現學,何況作為床來說,仍是木頭的實用。
王木匠的動作挺快,活兒也做的好。
傢俱都是按照喬墨的要求做的,一個兩米的大床,做了個略帶弧度的床頭,並沒什麼繁複圖案,只是打磨光滑刷了層漆。一排衣櫃,尺寸都是丈量了房屋再做的,保證大小合適又美觀。衣櫃裡面的空間分割,喬墨直接參照了現代設計,主要是收納起來方便,找起來容易。
除此外,桌椅凳子,供桌條案。
再者,正房三間做了隔斷,東邊一間連帶半個耳房做臥室,明間兒接待關係親近的親友,西邊那間就當個書房。因此書房的一應傢俱也做了準備。
平日裡家中來人進廚房。
廚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