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郄儉這老頭兒挺健談,給張祿講講人生經歷、仕宦經驗,兩人也就修道事做了一番切磋,張祿確實獲益匪淺——要知道學習這事兒吧,不僅僅靠著自己努力和老師的傳授,同學間互相砥礪、交換心得,那也是不可或缺的。當然張祿沒跟對方提自己穿越的事兒,就怕郄儉接受不了,終究老頭兒的人生經驗和對自然宇宙的認識,完全比不上已然成仙的張堅和活了好幾百歲的裴玄仁。
等到返回中鼎,向裴玄仁稟報,裴玄仁沉吟少頃,對郄儉說:“聞卿所言,令師亦慮讖言之事,與吾同也。今吾與令師皆無暇再涉凡塵,卿可願與張伯爵共探其事根源否?”他說這則讖謠並不僅僅造成了人世間的動盪,也使得外道、妖邪橫行,恐怕會影響到修仙正法的傳承,所以就連原本視萬物為芻狗,並不干涉凡間事務的仙人也逐漸關注起來。他希望郄儉能夠和張祿一起去調查此事。
張祿有點兒茫然:“自何為始?”這事兒究竟要怎麼調查呢?
郄儉卻說:“若能訪得南華仙,或可知其根由也。”
裴玄仁說沒錯,于吉自稱是從“天淵”得到的啟示,也就是說讖言本從天上來,然而仙人——他始終沒提張堅的名字——卻並不知曉此事。所以有兩種可能性:一,是于吉即便對老朋友張巨君也撒了謊;二,透過什麼“天淵”傳遞讖言的,並非天上仙,而是別的什麼邪魔外道。不管究竟是哪種來由,只要找到于吉,就有查清真相的可能。
張祿心說于吉也是得道的地仙,就我們倆小角色過去,他肯說真話嗎?不直接一巴掌把我們拍死就算好的。只是這想法太過畏縮,他跟裴玄仁很熟,相互間都清楚對方是什麼貨色,倘若師徒單獨相對,說不定就直接提出來了,但終究有個郄儉在旁邊兒,太過暴露自己膽怯的言辭他還真說不出口。
於是就問:“南華仙何在?由何訪之?”我們上哪兒去才能找到于吉啊?
裴玄仁雙眉微皺:“此吾亦不知也。”
張祿突然間腦海中靈光一閃,於是先問郄儉:“胡不佔之?”你不是會卜算嗎,能不能算算于吉的所在?郄儉搖頭道:“難,難……”
裴玄仁突然問張祿:“汝以為,來日可知否?”你覺得未來是可以預測的嗎?
張祿也不禁皺眉,心說你這是啥意思?在前一世,其實我並不相信未來是註定的,可以預先測算,以便驅吉避兇,可眼前這不是一個有魔法的世界嗎?倘若沒有什麼預言術、大預言術,那還算魔法世界嗎?那還有神仙鬼怪存在的基礎嗎?你可別告訴我說這個世界還有什麼詭奇的新設定……
附:《三國志·蜀書·郤正傳》:“郤正字令先,河南偃師人也。祖父儉,靈帝末為益州刺史,為盜賊所殺。”曹丕《典論·論方術》:“潁川郄儉能辟穀,餌伏苓。”
第十九章、天上去來
裴玄仁問張祿,是不是認為未來是可以預測的,張祿瞠目結舌,不知所對。裴玄仁微微一笑,注目郄儉:“卿能佔,可與言之。”
郄儉痰咳一聲,清了清嗓子,然後開始給張祿講課:“子曰‘逝者如斯夫’,是知時光若水也。吾在中流,上溯為可知者,若其未知,不到我所;而下行為不可知者,以我所為發端,汗漫不可測度……”
用古文闡述一套哲學觀點,確實是件相當辛苦的事情,說著累,聽著也迷糊,張祿要不時打斷他的話,先表述自己的理解,詢問是否正確,然後才能繼續學習下去。不過最終,他還是大致搞明白了郄儉所說的含義——也就是未來是否可以預測的問題。
這年月人們依然認為時間是直線的、連續的,就好象滔滔大河,從源頭流向入海口,只是源頭何在,是否真有起點,流向何方,是否會有終點,恐怕就連仙人們都搞不明白。
流逝的時間,發生過的事情,就好比一個人站在河流的中段,放眼觀望上游,不管你瞧得見瞧不見,那都是一段確定的航程——因為上游的水倘若不循著水道而行,根本就不可能流淌到你身邊來。但未來你是既瞧不見,本身也不確定的——雖然也有水道約束,但不可能知道某一滴水會不會半途濺出、蒸發,甚至河流會不會途中改道。
所以未來是不確定的,是存在著很多種可能性的。但這並不是說未來絕對不可預測,一是既然有水道約束,則其大方向不大可能改變,也就是常說的“世間大勢”。裴玄仁說漢朝氣數已盡,必將在近數十年內崩潰,劉姓更為他姓,這是可以確定的,並且誰也扭轉不了。然而改朝換代之際會不會發生動盪,動盪規模究竟有多大,是如同新莽建立那般和平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