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縱橫天界(完結篇)第六百六十九章 名將熊廷弼
只是一眨眼的工夫,高峰和楊玉香已經來到瀛洲臺,挑戰歷代名將。
這次重新整理出來的名將,是明朝的熊廷弼。
他少時家境貧寒,放牛讀書,刻苦強記。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舉鄉試第一,次年中進士,授保定推官,盡釋被稅監王虎冤繫獄者多人,並上撤礦疏,以能擢為監察御史。
《明史》稱其“有膽知兵,善左右射”,“性剛負氣,好謾罵,不為人下,物情以故不甚附。”
三十六年,巡按遼東。面對遼東地廣人稀,邊防多事,特別是後金勢力興起,他提出保衛遼東的方略“實內固外”和“以夷攻夷”,並上疏備陳修邊築堡、以守為戰的存遼大計。
實行軍屯,建糧倉十七所,三年之內屯積糧谷三十萬石。
修建七百餘里的邊牆,以及城池七座、墩臺一百餘座,按劾將吏,軍紀大振。
四十七年,在與後金軍的薩爾滸之戰中,經略楊鎬指揮的十二萬大軍慘敗,從此明朝力量大衰,在遼東失去優勢,不得不由進攻轉為防禦。
戰後,經廷議,擢升熊廷弼為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代楊鎬為遼東經略。
其時開原、鐵嶺相繼失陷,瀋陽軍民紛紛逃奔。
熊廷弼到任後,逮捕了準備逃跑的知州李尚皓,斬殺逃將劉遇節等,以求穩定軍心。
前遼東經略楊鎬被熊廷弼逮解進京下獄,前遼東總兵李如柏{李成梁之子,薩爾滸大敗中惟一沒有被殲滅的一路總兵}被召回北京後自殺。
熊廷弼在任期間,督造軍器,修繕城堡,調兵遣將,扼守各衝要地點,互為應援,守備大固。
他還親巡瀋陽、撫順,相度形勢,召置流移,安定民心。熊廷弼的策略,是以守為主,反對浪戰,並聯合高麗牽制後金,卓有成效,使後金軍一年多內不敢輕進。
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八月,時明神宗方死,明光宗即位。
努爾哈赤再率兵攻打瀋陽,熊廷弼親自督陣,擊退後金,於是遼東局勢初步穩定下來。
熹宗初立,此時楊鎬的叔父楊淵,怪熊廷弼不肯保奏楊鎬,反把他押解進京,所以聯手與熊廷弼不睦的御史馮三元、大學士顧慥、尚書姚宗文等,上疏彈劾熊廷弼,說熊廷弼在邊地假名增稅,勒索小民,聲言築城禦敵,實是誤國欺君。
明熹宗下詔熊廷弼於獄。左輔楊漣上疏挽救,才下旨革熊廷弼職。明朝廷以袁應泰代。
在天啟元年{1621年}不到一年的時間裡,遼東重鎮瀋陽、遼東首府遼陽,相繼失陷,袁應泰畏罪自殺,遼河以東全部淪為後金所有。
明熹宗再度起用熊廷弼。熊廷弼被召入朝,提出三方佈置策:在廣寧{今遼寧北鎮}厚集步騎,以牽制後金主力;在天津與登、萊{今山東蓬萊、掖縣}各設巡撫,置舟師,乘機入遼南;在東面聯合高麗,從後方打擊後金;在山海關設經略,節制三方。
明朝任命他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駐山海關,第二次升任遼東經略。
朝廷同時擢王化貞為巡撫。王化貞雖然有膽略,但是他對後金的軍事力量估計不足,主張主動出擊,三個月內蕩平後金。二人一主戰,一主守,造成“經撫不合”的局面。
然而朝廷上爭論的結果,是支援王化貞,而放棄熊廷弼的策略。
王化貞擁重兵守廣寧,而熊廷弼徒擁經略虛名,僅有數千軍士。
王化貞不聽節制,計劃以降敵明將李永芳作為內應,發動進攻。還沒來得及實施,天啟二年{1622年}正月,努爾哈赤親率五萬人馬,分三路向河西進攻,渡過遼河,攻佔西平堡。
王化貞調出廣寧、閭陽的守兵去攻打後金軍隊,三萬大軍全軍覆沒。
同時,後金方面派入廣寧的間諜孫得功,挑起了兵變,開啟城門迎接後金軍隊。
王化貞狼狽逃出廣寧,在右屯見到熊廷弼。王化貞在熊廷弼面前痛哭流涕,熊廷弼嘲笑他:“你那個六萬軍隊三個月蕩平後金的計劃,進行得怎麼樣了?”
王化貞建議再設法阻擊後金軍隊,熊廷弼認為事已不可為,遂撤回山海關。
廣寧失守,熊廷弼竟未率軍入城進行殊死戰,盡守土之責,只是消極退至山海關,接著王化貞也退入關內。山海關以外的整個遼東,完全被努爾哈赤佔領。
訊息傳至北京,上下大震,“京師戒嚴,士大夫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