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驚人的地步!
楊致用心細想之下,其實不難理解。
蓬萊排得上號的富商巨賈,罕有本地人氏。大多是發家致富之後,才建宅置地定居於此。亂世之中。有幾個富商大豪原始積累的發家史真正見得了光?一是洗白老底,取得了合法的官方身份。萬眾矚目的關注,實際上是一種間接的見證。二是搭上了海關衙門這條線。有了正式官方身份這道護身符,以後的發財之路無疑愈加通達順暢。三是直接繞過了投身科舉的獨木橋。自家子弟好歹擠進了躋身仕途的門縫。三十萬兩?不算貴啊!簡直稱得上是物超所值的良心價!
楊致有意識的將白行朗推到前臺做了中間人,不無掩耳盜鈴之嫌。說白了就是賣官鬻爵。楊致與秦氏、白家的關係路人皆知,名聲又能好到哪兒去?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皇帝老兒只給了他一堆品階不高的烏紗帽,不用來盤活經營,莫非留著下崽兒麼?何況與那些冤大頭金主們是你情我願,又不是刮小民百姓的膏油。就是有人告到皇帝那裡打御前官司,楊致也是理直氣壯。
九月初四日,從砣磯島上傳來訊息:燕皇遣人送來的摺合白銀一千萬兩的贖金送到了。
銀兩是否短少,有哪些人願意跟北燕太子走,楊致連問都懶得問,只乾淨利索的吩咐:放人。
玲瓏聞訊,卻是默然良久。
如此一來,自己無異於與北燕皇族徹底決裂,此後與父母和弟弟不知何日才能重聚相見?即便重聚,那又怎麼樣呢?
對於眼下的北燕來說,一千萬兩實在不是小數目,幾乎當得上北燕兩年的國賦收入。縱然楊致只收取了摺合現銀五百萬兩的等價黃金,其餘可用珍寶古玩相代,北燕少說也要兩三年才能緩過勁來。大夏國勢日盛,英傑輩出。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北燕國庫空虛,國勢日衰,國力漸弱,滅國之期還會遠嗎?可憐自己先前一介女流之輩,不惜捨生忘死為國奔勞,到頭來竟是鏡花水月的南柯一夢!
除了送與英孃的一百萬兩不算,現在楊致手上的銀票還有近九百萬兩。看著猶如手紙一般的厚厚一摞,足以令玲瓏瞠目結舌了。即便如此,楊致仍是能省則省。刻制官印、定製官服、作為海關分署衙門大宅的修葺裝點……,前期籌備的一切開銷,只乾巴巴的給毅先生丟了一句話:都找白行朗要去。
毅先生原本臉皮不薄,見楊致剛收了二百八十萬兩巨銀入袋,卻在幾個小錢上依然賴上了白行朗,連他都神色訕訕的感覺有點過分。可楊致的幾句感嘆,更是雷得他頭暈眼花:以後這裡就是你的地頭了,老子這是在幫你省錢呢!沒辦法,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
從燕皇那裡勒索得來的鉅額贖金,堪稱一筆意外橫財。做為籌謀退路囤積物資的啟動資金,應該是綽綽有餘。楊致幾乎抄家底的從長安帶來的七百萬兩銀票,本想將大部分交與玲瓏,以便用於應付此事。現在看來,更像是轉移資金了。
常言道,出門多帶錢。日後不是每到一個地方,颳起地皮來都像在蓬萊一樣得心應手。思量之下,只給了玲瓏五百萬兩。分署初設,千頭萬緒,諸事繁雜。也不是小看了毅先生,能在年前把分署的架子搭起來,人手聘請、招募、整訓到位,就已經很不錯了。家門口的開場鑼鼓,怎麼說都不能演砸了。是以又給了毅先生一百萬兩,自己還留了近三百萬兩。
九月初六日,官印、官服與其餘各色袍服都已到位,從外海諸島挑揀的一百人手也已登岸待命。為免毅先生重蹈自己光桿司令的覆轍,楊致選出二十人給他留用為創始班底。
九月初十日,宜出行、開市、求財,上上大吉。
楊致與玲瓏依依惜別之後,帶領近百屬下前往濟南。秦空雲不再同行,而是南下去了金陵。(未完待續。。)
'邪雲曲 第299章 前度總督今又來
去年楊致命張博虎手持御賜金牌去萊蕪調來的三千府兵,被他以“加強海防、嚴防海盜”為由留駐在蓬萊城外。
兩個領兵校尉早已是明裡暗裡餵飽了的,而諸多軍士除了能照常領到一份朝廷的糧餉,還時常有些額外油水。調防至此大半年以來,吃得飽穿得好,沒事出去溜達一圈,到哪兒都有幾分面子。人所周知海盜都是聽侯爺的,咱們也是聽侯爺的,其實都是一家人。說來說去,三千府兵雖然不是楊致豢養的私人武裝,卻也相差不遠了。
常言道,小心無大錯。楊致來時未曾驚動,離開之時特地邀上了毅先生,一同前往蓬萊城外的府兵駐地。
玩的還是領導下基層來視察的老套路,無甚新意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