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部分

魏源從林則徐手中接過沉甸甸的布包,激動地說:“這也是我向往已久的夙願,我將盡快把它寫出來,不負你的囑託。”林則徐走了以後,魏源更加廣泛地收集天下有關世界各國的地理、歷史資料,決心在林則徐《四洲志》的基礎上,編寫一部集大成式的世界史地著作。1842年八月,聽到中國因鴉片戰爭的失敗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後,魏源非常氣憤,加快了寫作的步伐,夜以繼日地工作,到1843年初,終於完成了這部著作,書的名字叫《海國圖志》,這是鴉片戰爭失敗後,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瞭解和認識西方世界的第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寶貴典籍。

《海國圖志》初稿為五十卷本。魏源在書的序言中提出了“以夷攻夷”和“師夷長技以制夷”兩大反侵略綱領。“以夷攻夷”就是聯合其他的國家,打擊外國侵略者:“師夷長技以制夷”就是要學習西方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練兵方法來戰勝外國侵略者。

透過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參加抗英鬥爭的親身經歷,魏源認為,這些西方侵略者超出中國的長處有三個:一是有行駛如飛的戰艦;二是有打得遠、殺傷力強的大炮;三是有嚴謹的練兵方法。因此,中國要想避免鴉片戰爭那樣的失敗,必須要有製造武器的火器局,從法國和美國請來技師傳授技術,選送中國工匠學習製造,以加強國防。

《海國圖志》還是中國關於世界地理的空前詳細、準確的著作,書中以巨大的篇幅,詳細介紹了各國曆史和地理概況,收錄了各種地圖七十七幅,分地球全圖、各大洲圖和各國地圖,對地球全貌、經緯度、五大洲、四大洋都有詳盡介紹。

魏源從反侵略的立場出發,主張在軍事技術上師敵之長,補己之短,以“師夷”為手段,以“制夷”為目的,邁出了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這“第一步”的含義,與明末清初至康熙年間中國一些先進知識分子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有著明顯的不同,這是一種“落後”向“先進”的學習,中國知識分子終於認識到“天朝”的不足了;而康熙時期的學習則是一種“平等”的技巧學習,是學習一種“異技”而非“長技”。如此學習自然不會引起當時多數知識分子的注意,而魏源的充滿“憂患”意識的學習漸漸使中國知識分子警醒了。

這從魏源自己改革思想的變化也可看出來。面對清王朝的腐敗,魏源主張變法,要求革新。他強調“小變則小革,大變則大革,小革則小治,大革則大治”。但鴉片戰爭以前,他要“變”要“革”的,還只是停留在漕運、粟鹽、屯墾、河道水利等方面的“興利除弊”。鴉片戰爭後,從《海國圖志》看,他的變革思想有了發展,不但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強調“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收集了仿造西洋船炮器械的圖說、資料,而且提倡創辦民用工業,提出了“沿海商民,有自願仿設廠局以造船械,或自用或自售者,聽之”的建議,甚至羨慕起美國的聯邦制度,把“不設君位,惟立官長、貴族等辦理國務”的瑞士,頌揚為“西土之桃花源”。

【點評】

魏源這部關於世界各國地理、歷史概況和社會現狀的鉅著《海國圖志》,開闊了中國人的視野,邁出了向西方文明學習的第一步,對後來的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海國圖志》還漂洋過海,傳到日本,被日本維新志士翻譯成各種版本,對日本明治維新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魏源的改革思想,雖然有發展市場經濟的微弱呼聲,也有稱讚西方民主共和政體的某些詞句,但腳步卻沒有跨出皇朝專制的門檻,幻想清王朝能改弦更張,透過學習西方某些富國強兵之道,重振國威。

第十五章 太平天國運動

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不僅要割地,還有大量的賠款。為了支付這些鉅額的賠款,清朝統治階級只好把債務轉嫁到農民身上,拼命地搜刮民財。廣大農民本來已經不堪忍受地主階級的壓榨,加上突如其來的沉重債務,生活更是雪上加霜。生活不下去,只好奮起反抗,終於又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爆發了,這就是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

一、金田起義

洪秀全,廣東花縣人,1814年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他的遠祖據說是從江西先遷到潮州,後來,因不堪富豪的侮辱和壓迫,洪家又從潮州遷居嘉慶州(今梅縣),到曾祖父洪英綸,又由嘉州遷居廣東花縣。洪秀全的父親洪鏡揚,為人正直,母親王氏,早年病故,他有兩個哥哥,名仁發、仁達,一個姐姐,名辛英,還有一個妹妹,名宣嬌。由於家境貧寒,父兄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