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平山水記》等一批重要著作。
晚年,他在陝西華陰定居下來。顧炎武從小讀書有個習慣,有一點心得就用紙筆記下來,後來如果發現錯誤,又隨時修改,發現跟古人議論重複的,就刪除去掉,這樣日積月累,再加上他從調查訪問得到的材料,編成了一本涉及政治、經濟、史地、文藝等內容極其廣泛的書,叫做《日知錄》。
這部書被公認為是極有學術價值的著作。在《日知錄》裡,他提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重要思想,認為社會的道德風氣敗壞,就是亡天下;為了保天下不亡,每一個地位低微的普通人,都應負起責任。
1679年,康熙命大學士熊賜履主持明史館修撰《明史》。顧炎武諳熟明史,這是盡人皆知的事情。熊賜履自知很難勝任,便請顧炎武的外甥清朝重臣徐學乾從中斡旋,聘請顧炎武入館給予襄助。顧炎武不給任何人情面,再一次堅辭拒絕,非但自己不參加,而且規勸熊賜履也不要做這種違心的屈筆之作。
在康熙開設“博學鴻辭科”時,有人想推薦他應召博學鴻辭科,他寫信回答說:“我這個七十歲的老翁還巴望什麼呢?唯一的就是一死,如果一定要逼我應召,我只能一死了之。”
1682年正月初八,在山西曲沃,顧炎武在上馬時失足跌落下來,次日凌晨,這位偉大的愛國學者辭世,他簡單的行囊中除了未完成的手稿,沒有留下任何其他東西。
顧炎武是一位主張“經世取用”的思想家。他是一位偉大的詩人、歷史學家、語言學家、音韻學家,又是一位具有濃厚唯物主義傾向的哲學家。他一生著作宏富,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遺產,《日知錄》和《天下郡國利病書》早已膾炙人口。他倡導的力戒空疏,注重實用的學風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王夫之與《船山遺書》
王夫之(1619—1692),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字而農,號姜齋、夕堂,別號雙髻外史,一瓢道人,更名壺。湖南衡陽人。
崇禎十五年(1642),王夫之曾中舉人。明亡後,在衡山舉義兵抗清。兵敗後退居肇慶,任南明永曆政權行人司行人,後隱退,輾轉於湖南、廣東一帶,最後居住在衡陽的石船山,從事著述,學者稱為船山先生。
王夫之的學問,經、史、詩、文、詞皆工。論詩強調“以意為主”,反對“求形模,求比擬,求詞采,求故實”,“立門庭與依旁門庭”。在藝術上,強調情與景在“神理湊合時自然拾得”。文兼擅騷、賦、駢、散,不染明代七子摹仿、公安浮滑、竟陵纖仄之習。詞芳菲纏綿,風格遒勁,往往衝破音律限制。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自成體系,他批判了“萬法唯心”、“有生於無”以及程朱“理在器先”、“心外無物”的觀點,提出了“虛空皆器”、“理在器中”,肯定“天下唯器而已”、“無其器則無道”,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王夫之一生著作有一百多種,後人合編為《船山遺書》。其中主要有《姜齋文集》、《姜齋詩集》、《鼓棹初二集》、《蕭湘怨詞》、《周易外傳》、《老子衍》、《莊子通》、《讀通鑑論》等。
【點評】
清初三先生的學術思想,使中國思想文化較之它的過去有了很大的進步。特別是黃宗羲的“民主”、“工商皆本”思想,顧炎武的“塑造國民性”思想更具有劃時代意義。但是,由於清朝統治者是從一種相對落後的文明之地入主中原文化發達地區,中國已經腐朽的君主專制思想對他們來說,還是新事物。因此,這些對君主專制進行批判、超越的思想只能被打入了冷宮。這樣的文化悲劇在三百年以後的今天,才叫人體會到了它們對於我們民族文化發展的延滯,實在令人哀嘆。
第五章 康熙大帝開創盛世
康熙曾經對自己怎樣管理朝政概述說:“欲致海宇昇平,人民樂業,孜孜汲汲,小心謹慎,夙夜不遑,未嘗稍懈。”
這是非常真實的,正是因為他一生勤勉,從而在文治武功方面建樹了輝煌的業績,成為清朝康乾盛世的開創者,被譽為清代最英明的君主,也是我國古代最傑出的帝王之一。
一、卓越不凡的少年天子
康熙帝,姓愛新覺羅,名玄燁,生於順治十一年(1654)。八歲時,其父順治帝福臨去世,而後他繼承皇位,第二年改年號康熙,康,安寧;熙,興盛——取萬民康寧、天下熙盛的意思。
康熙登基時,由於年幼,祖母太皇太后給他配備了輔政大臣。為了避免出現順治初年攝政王多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