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人口會發展得更加壯大,那至少是幾年後的事情,甚至有可能是幾十年兵的事情,至少現在,俞國振對朝廷還沒有起反叛之心。
“我還有一條,便是新襄物產,大明不得再借故抵制,若抵制新襄物產,我便無財力足以支付朝廷稅賦。”俞國振又道。
“那是自然,那是自然。”範閒並不知道這其中,俞國振設定的陷阱,畢竟這個時候,大明還沒有人能夠意識到,僅憑經濟侵掠,就可以讓一個大國根基動搖崩潰。
他只求這個朝中的秦檜名頭,不要落在自己的頭上就可。
(多謝大夥的月票,努力加油中,爭取回報!)(未完待續)RQ
五四一、半是英雄半為梟(一)
“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
時光荏苒,轉眼之間,便已經是大明崇禎十五年夏,對於百姓來說,這不是個好年景,去年中原一帶接天蔽日的蝗災,甚至擴充套件到了蘇浙一帶,致使吳江這樣的魚米之鄉,米價都貴至四兩一石。
這個時候,若不是來自南海伯的平價米糧,不知多少人要餓死!
但是南海伯終究實力有限,沿海沿江之地,象是南直隸、蘇浙和,山‘東一帶,他可以運來數十萬石甚至上百萬石糧食平抑米價,熬成粥給嗷嗷叫的饑民,可是再往北,飽受流寇與自然災害之苦的中原大地,則是雪上加霜。
所以對李自成來說,這是難得的好年景。
此時李自成,早就不是被追趕得四處亂跑的那個流寇了,如今天下人一提到闖王,誰都不會想到高迎祥,想到的只是李自成。
兩圍開封、一攻洛陽,不僅如此,他在中原百姓心目中,也從當初的流寇,變成了如今的“義師”。
原因無它,開倉放糧罷了。
看著正在溫聲細語向著百姓詢問的牛金星,看著親手將米袋子放在百姓肩上的李巖,李自成得意地捋須笑了起來。
他的獨眼裡,閃動著野心勃勃的光芒。
他的一隻眼睛,便是去年在開封城被總兵陳永福所射傷。這曾讓他暴虐了一陣子,但在牛金星與李巖的勸說之下。他終究還是忍耐下來。
又看了李巖一眼,李自巖情不自禁咧嘴笑了笑。他想到初見李巖時對方說的話,當時李自成正處於低潮之時,心中苦悶惶恐,而李巖的一番話,讓他振作起來。
這幾年事情的發展,也如同李巖所料想的一樣。
“如今天下板蕩。群雄並起,天子已經如同漢獻帝一般,帝令不出紫禁城。地方大員各懷鬼胎。黨同伐異,黨中又有黨。自孫晉等人以‘法門廣大’為由,自詡清流的東林與閹黨、廠衛同流合汙。朝廷中亂象叢生。建虜屢犯邊關,割據遼東以為資本,劫掠京畿、山‘東以為收穫,是故建虜越戰越強,而大明越戰越弱。義軍諸部,橫行中原湖廣與南直隸,擾亂四方,百姓望風而起,遙相呼應,動搖大明根基。南海伯俞國振。遠居粵南,虎視眈眈,以窺天下之隙——此誠英雄開萬世基業之時也。闖王聲動八荒,縱橫宇內,然而一戰敗則入山林。再戰敗則遁漢中,何也,只因不收民心,百姓未附也!”
“故為闖王計,當先據關隴,自古以來。關西多將,出雄兵,據有關西,進足以窺視天下,退足以割據為王。天時有變,則直接出函關揮師京師,天時平穩,則緩緩圖取漢中,謀佔巴蜀。秦國一統六國之略,今猶可用也!”
“欲據關隴,必收民心,欲收民心,必賑民飢。俞國振鄉間小兒,猶能稱雄南海,何也,唯其賑濟饑民,故此流民歸心,區區百萬之民,便養數萬虎賁之士!”
當初李巖的話語,又在李自成耳中響起,自兩人在漢中群山中相遇,李巖獻上這“隴上策”之後,彼此之間關係便極親近。李自成信用李巖,不顧老弟兄的反對,直接將李巖提拔為將軍,而李巖也不負李自成所託,編造“十八子、主神器”等讖語,傳播於關隴中原一帶。
其直接結果,就是來投靠李自成的人越來越多,他攻打州縣時遇到的阻礙也越來越少。雖然張獻忠這兩年在南方殺來殺去,看起來已經成了各路義軍中實力最強聲勢最大者,但實際上李自成知道,自己與張獻忠已經漸漸有了區別。…;
“主公,百姓歸心,正是擴軍之機。裹挾來的百姓,一百個不如十個自己的兄弟,十個自己的兄弟不如一個訓練的精兵。當初俞國振能以幾百幾千人屢屢破陣,靠的便是……”
李自成正想著的時候,李巖又走了過來,向他進言道。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