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改革,但基本上還是沿用了漢代的三公九卿制。
在中央,大秦將前朝的三公並作丞相和太尉,一為文官首領,一為武官首領。
丞相掌民政、水利、禮儀、教化等事物,太尉掌軍政、兵械、司法等事物。
丞相與太尉之下,基本沿用前朝的九卿,各司其職。
現在專權的正是皇帝的親舅舅杜丞相杜芷瀾。
杜芷瀾在皇帝親政前他就已經大權在握,如今更是將朝中絕大部分文官都籠絡了。他錢權在手,連一部分武官都屈從於他,朝廷大事,官員任免往往都得他說了才算,就算皇帝堅持用自己的人,任後也往往會被他收買。
主管軍政的太尉本是先帝信任之人,也沒啥野心,可惜心有餘而力不足,沒有能與丞相抗衡的魄力,反而被杜氏一黨奪走部分兵權,比如最最要緊的禁衛軍統領一職。
皇帝深感大權旁落。龍椅不穩,卻無人可用無計可施。幸而城衛軍還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外又有凌青雲那樣手握重兵權忠心耿耿的大將軍震懾著,不然朝中的形勢更不好說。
飛揚的意思先不提科舉制,而將現有的朝廷官制改為六部,先分了丞相的權再說。但是直接廢除丞相與太尉也不行,丞相肯定要聯合眾臣抗衡到底的,所以,第一步只能避開丞相,將九卿轉為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各部尚書也是本沿用現有的官員,讓丞相總領吏部、戶部、禮部,太尉領兵部、刑部、工部、表面看起來似乎跟從前沒有太大的區別,不過將水利督造也劃撥到工部那邊去了而已。雖然工部也是一塊肥差,但杜相應該不會將這些蠅頭小利看在眼裡,更何況工部尚書依然是他自己的人。
兩人經過討論,認為第一步可行。
然後就是第二步了。飛揚以為,皇帝應賦予六部更多的權力,讓他們逐漸擺脫杜相的控制,然後開始安插自己的人進入六部給各部尚書當助手。這些人應該是皇帝的親信,洪飛揚相信這麼幾個人皇帝應該還是有的。而皇帝給了六部尚書這麼大的權利2,安插幾個人下去應該沒有問題。
第三步,這才提出科舉制度。
可以預見,百官中重要職位幾乎全部出身士族大家,肯定是反對的比較多,但六部尚書剛剛從皇帝手中嚐到了甜頭,對皇帝應該存有一些感恩之心。特別是禮部,要籌辦科考,能從中牟利不少,應該不會太過反對,再加上太尉和兵部、刑部基本都在皇帝的掌握之中,科舉制的頒佈執行雖然艱難,但只要皇帝下定了決心,應該還是能夠推行哦下去的。
只不過第一屆的科考,皇帝別想從民間收羅多少人才就是了。洪飛揚估計,能在科舉中嶄露頭角的都是世家子弟,原因也很簡單,因為籌辦科考的禮部還在杜相手中,他們肯定是要打壓庶族子弟的,而寒門子弟又大多沒有錢讀書,但只要讓他們看到希望,十年後,局面就會大大改觀了。
等朝廷中有了新鮮的血液,哪怕他們也是出身士族的,其實出身士族的人更好,他們更有實力與杜氏相抗衡。等六部尚書的翅膀長硬,皇帝就可以廢除丞相與太尉了,畢竟誰都不想有人在自己頭上指手劃腳。
如此,便可以完善官制改革的最後一步,重新劃分和設立三省六部,皇帝的基本目的也就達到了。
等到十年二十年之後,科舉制深入人心,寒門子弟為求發達奮發讀書,朝廷中出身庶族的人才就會越來越多,等他們實力壯大,就可以徹底推翻瓦解士族的勢力了。
這也從根本上解決了今後一支獨大,外戚專權的可能性。
當然,這些具體的步驟和謀劃決不是一兩天就能想出來的,他們足足討論了半個月,這才基本達成一致,然後寫成秘密的摺子派人送往京城。
為了不讓人發現,子矜又想了一個辦法。她讓飛揚用米漿將改革的具體內容寫在一大張白紙上,然後選了一幅畫從新裝裱,將正文充作裝裱的紙夾在中間,而後便可以光明正大地送給皇帝。她又同時準備了一瓶碘酒提前送去皇宮並告知其使用方法。如此確保這份官制改革不會提前被人發現,更不會懷疑到他們。
他們都想過安安靜靜平平淡淡的日子。
九月底,李明道帶著周鑫回到長安,其餘三位江南才子他也讓他們在家中靜候佳音。
進宮之前的那個晚上,小斯在為李明道寬衣之後沒有立即離開,反而遲疑地說道:“皇上,奴婢,奴婢好像懷孕了??????”
聞言,李明道大喜。他一把抓住小斯的手臂,目光灼灼地盯著她的小腹,喜道:“好!好!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