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Ъ揖】梢砸�媚岵級�拿�嶽淳�方饈駝庵紙�攔�迫搿俺て謖秸�鋇撓藪饋�
就當前來看,美國士兵承受了這一愚蠢造成的負擔。美國士兵身穿作戰服和防彈衣,美國人宣稱崇拜和支援他們,但正是他們為這個國家集體拒絕直面國內紊亂而付出了代價。與恐怖主義勢力對峙7年後,美國卻發現戰爭太多、戰士太少,未來也不可能增加兵源,彌補差距。其實,除了經濟和政治危機,美國人現在也面臨一場極不願看到的軍事危機。
伊拉克戰爭非常值得我們關注,因為它是這三種危機最清楚的例證,表明了它們三者相互聯絡、相互影響的程度。這場戰爭一直是毫無必要的。除非上當受騙或者言不由衷,人們早就認為這是一項徒勞的任務。或許更大的意義在於,這場戰爭是事與願違、不可持續的。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伊拉克或許會成為美國自我救贖的救命稻草。對美國而言,這場戰爭表明有必要先整頓好自己的家園。伊拉克戰爭表明依靠軍事力量維持浪費習慣徒勞無益。清算的日子就要到了。期望用更多美國士兵的生命推遲這一天的到來是極其錯誤的。如果一個人看不到永無休止的武裝衝突的錯誤,歷史是不會給予他良好評價的。如果一國選民將政治權力交付給一個無法擺脫持久戰爭的領導人,歷史也不會對這些人高看一眼的。
美國人需要重新掌握自己的命運,結束對外依賴,放棄帝國幻想,而不是堅持讓世界適應美國。也許更難的是,經濟、政治和軍事危機會激發美國人重新思考自由到底需要什麼。士兵們不可能完成這些任務,美國人也不指望政治家們能做到這一點。這個重任正落在每個美國公民肩上。
當前與1776年一樣,傑斐遜的“三位一體”——對生命、自由的熱愛和對幸福的追求——依然是美國平民的基本信仰。它總結了美國人的共同特性,確定了美國人的抱負,為美國在世界上的影響提供了試金石。
如果美國人還熱衷於傑斐遜《獨立宣言》中所蘊涵的情感,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已經較大地修改了對那些“不可分割的權利”的理解。今天,美國人運用自由做了許多有價值的事情。有些人閱讀、寫作、作畫、雕刻、作曲和演奏音樂,有些人則從事建造、修復和維護工作,還有一些人參加演出、音樂會和體育活動,光顧當地的多功能影城,不斷地發簡訊,或加入虛擬世界中日益龐大的志同道合者“群體”。他們還做禮拜,收什一稅,還有大量的人去照顧弱勢群體。但是,所有這些都無法說明在21世紀做一個美國人意味著什麼。
如果要選擇一個詞來描述這種身份的話,也許只能是“更多”
(more)。對大多數當代美國人來說,生命、自由和幸福的本質是個人堅持不懈地去購買、消費、放縱,並衝破一切干擾這一努力的藩籬。一張保險槓貼紙、一則諷刺性格言和一句伍德斯托克時期的告誡,用現代語言重塑了傑斐遜的“三位一體”:“最後誰的玩具最多誰就取得勝利”;“拼命逛街,直到倒下”;“感覺好就做”。
當然,如果說每個美國人都已經屈服於自我滿足,那也是誤導讀者了。對這種誘惑的抵制依然以多種形式存在著。反對者試圖遏制美國人的消費和放縱傾向,但他們打的實際上是一場後衛戰(橄欖球術語),也許英勇無比,但不可能扭轉局面。自我滿足觀念已經根深蒂固,成為美國人生活方式的顯著特徵。我這麼說,既非譴責也非讚美這一事實,只是承認這一事實。
還有人描述、解析並悲嘆這一狀況的文化甚至道德影響。但是,沒有人思考美國人需要“更多”如何影響了美國的對外關係。美國當前的消費和放縱傾向對外交政策的影響幾乎全部是負面的。在過去60多年間,不斷滿足日益上升的消費需求導致了美國的極度依賴性。美國可能還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但事實是,美國人已不再是自己命運的主人。
自我滿足傾向威脅著美國的福祉。之所以如此,不是因為美國人不再具有清教徒傳奇般的勤勞和自制習慣,而是因為他們揹負著越來越多代價高昂的海外承諾,而他們越來越承擔不起這些義務,同時面對許多現實的威脅,卻不知如何應對。隨著美國生活方式的前提條件越來越多,美國人已經沒有辦法再得到滿足。
上一代美國人擔心轟炸機和導彈方面的差距,但這兩種擔心都被證明子虛烏有。但當前需求與滿足這些需求的手段之間的差距,既不是杜撰的,也不是想象中的。它真實存在,並仍在不斷擴大。這一差距決定了美國的經濟文化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