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部分

友好鄉鎮的更大意義在於,使乃東縣鄉鎮幹部走出了雪域高原,開闊了視野,一些鄉鎮幹部回到鄉里後,按內地所見所聞的新觀念及時調整、修改了鄉鎮發展思路。在乃東縣昌珠鎮玉沙居委會的肉雞養殖小區裡,我們看到了圈養的近萬隻肉雞。藏區養雞,如內地農村的草雞,從來都不圈養。玉沙居委會建養殖小區養雞,在藏區還是頭一遭。不僅如此,援藏幹部還從武漢黃陂區長軒嶺鎮請來養雞專業戶陳勝權夫婦做技術員,負責技術指導、技術傳授和防疫治病,並利用當地原料配制飼料。援藏幹部不僅在專案、資金投入上下力氣,在增加智力援藏、增加乃東縣發展後勁上下大工夫。針對乃東緊缺的人才,先後組織培訓100名幹部職工、100名專業技術人員、100名農牧民群眾。已選派多批機關、鄉鎮的幹部職工30多名到武漢掛職、學習和短期培訓,引進了2名專業人才進藏對當地群眾培訓養殖技術,向群眾傳授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2名專業人才到目前已帶動了10戶老百姓進行聯戶養殖。在工布江達縣巴河鎮雪卡村,陪同的縣委領導帶我們參觀了路邊一座兩層樓的民居,房屋主人白瑪措姆熱情地把我們迎進家門。5口之家的白瑪措姆,花了20多萬元於2004年蓋起這座小樓,共420多平方米,用上了自來水,飲水方面實現了人畜分開。靠挖蟲草、撿蘑菇、採松茸,以及一輛大卡車和一輛手扶拖拉機搞運輸,年收入已有4萬多元。工布地區農牧民以前碉樓式的房屋,大多低矮,採光不足,人畜混居,衛生條件差,村民渴望改造。政府積極推動,並予補助。雪卡村農房改造,是西藏普遍開展的“小康村”建設的一個縮影。據工布江達縣藏族女縣長格桑介紹,該縣9個鄉鎮已建起像雪卡村這樣的“小康村”20多個,巴河鎮朗色141“小康村”藏民家裡擺放的毛澤東像 2005年6月16日攝村還成了西藏自治區的首個人均年收入過萬元的“萬元村”,村裡冒出了3位百萬富翁。來自福建泉州的援藏幹部、工布江達縣縣委書記李海波很自豪地告訴我們,2004年以來,援藏幹部給工布縣帶來了21個專案、4000方 萬的資金,可拉動該縣至少億元的投資。在我參觀阿沛故居的那天又碰上李海波,他當時正樂呵呵地接待從家鄉泉州來西藏考察的企業家呢!在林芝和山南,沿途隨處可見內地省市援建的各類建築,包括學校、辦公樓、賓館、企業等。只是在這些建築物上都赫然寫著“××援建”的字樣,與建築物或單位名稱並排,字型字號同樣大小,相當扎眼,讓人感覺不太舒服,彷彿在人臉上黥字,既不雅,還顯出一種功利和小氣。吃飯的時候,我開玩笑地問土生土長的藏族幹部、林芝地委副秘書長普布多吉:“你說漢語總磕磕巴巴不連貫,是因為缺氧的緣故嗎?”他忙說:“不,說藏語就不這樣了。”我順便問他怎麼看待援藏工作和援藏幹部,普布毫不猶豫地回答:“援藏幹部帶來了資金、專案、技術和新觀念,當地人打心眼兒裡歡迎!”“小康村”藏民家裡的灶具 2005年6月16日攝在神秘的雪域高原上之九班禪駐錫地扎寺展佛

在神秘的雪域高原上(5)

20日抵日喀則,這是西藏第二大城市。從市容市貌看,與林芝和山南相比,日喀則確實已具備中等城市的水平,街區和建築都有相當的規模,顯得繁華熱鬧。一進日喀則,就能見到依山而建的扎什倫布寺,神聖而莊嚴的殿宇聳立在城市西面的尼瑪山上。“扎什倫布”,藏語為“吉祥須彌”之意。藏傳佛教格魯派(俗稱黃教)有六大著名的寺廟:拉薩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青海的塔爾寺,甘肅的拉卜楞寺。扎什倫布寺是西藏佛教格魯派在後藏地區最大的寺廟,雖是歷代班禪喇嘛的駐錫地,主持興建的卻是格魯派祖師宗喀巴的徒弟一世*根敦珠巴,始建於1447年,又經歷代班禪不斷改擴扎什倫布寺 2005年6月16日攝方

扎什倫布寺展出的“過去佛” 2005年6月21日攝建至今天的規模。寺內的阿壩扎倉為歷代班禪的寓居之所。寺內供奉的彌勒佛鍍金銅像,為九世班禪曲吉尼瑪從1914年開始,歷時4年,用紫銅16萬多公斤,以及大量珍珠、琥珀、珊瑚、松耳石等裝飾修造而成的。公元1601年,四世班禪大師羅桑曲結堅贊受扎什倫布之邀,就任扎什倫布寺第十六任法臺。自此,扎什倫布寺成為歷代班禪額爾德尼的駐錫地。四世至九世班禪大師圓寂後,都曾在扎什倫布寺建有靈塔儲存真身,並建供放靈塔的金頂祀殿。“*”時大部分被毀。1989年1月9日,十世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到扎什倫布寺主持五世到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