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被包圍的俄軍連突圍都很困難。老毛子根本沒有援兵,也沒有後勤補給。
當國防軍的騎兵部隊開始跑起馬來後,俄軍的騎兵都不敢太過靠近戰場了,從最初的二十里,擴大到三十里,最後是五十里。
這讓戰場上的國防軍安全感大增。
“等到入夜了,用那飛雷炮向俄軍打一陣。然後派人勸他們投降。”魏秀志的話中,半點不把兩萬俄軍放在眼裡。沒有了火箭彈,也沒有了大炮,跟現在的國防軍對仗,那真是自己找死啊。
這些天的對峙裡,老毛子的確在不停的加固陣地,熱氣球上能看的清清楚楚。但是他們的土木工程跟國防軍都有很大的差距,更別說當年朝鮮戰場上的志願軍了。
當年的兔子,從馬蹄形小坑道到y形、h形、雞爪形坑道……坑道從戰鬥掩體發展成為集作戰、指揮、囤兵於一體,能防、能打、能生活的地下工事,那是沁透著無數鮮血和智慧的結晶。
打起兵開始,火力上就處於劣勢的兔子,對於戰壕工事的重視就非同一般。
原時空史上,1951年夏季防禦作戰中,有部隊創造性地將2個加深的防炮洞連在一起,成為馬蹄形的小坑道,是以為坑道工事的雛形。到了這一年的秋季防禦作戰後,志願軍就開始在全線大規模地構築坑道工事了。
這成果是建立在他們幾十年豐富的戰鬥經驗和積累下的坑道作業技巧的基礎上的,不是平白出現的空中樓閣。俄國人距離兔子的境界,差的還有十萬八千里。
幸虧魏秀志不是啥穿越者,否則肯定會拿抗戰和援朝兩戰作比喻。就國防軍現在對俄軍的火力優勢來說,比不上老美的範佛里特彈藥量,也不比小鬼子時差勁了。
俄國人加固戰壕工事,只會一味的往底下挖深,那手段真的很差勁。
而國防軍呢?在火箭彈暴漏之後,他們自身也在總結怎麼抵禦這種武器的近距離轟擊。
不可能什麼時候,他們都在戰場上佔據優勢。保不準啥時候,火力上落入絕對下風的就是國防軍了。
那麼要如何防備火箭彈呢?
當然也是挖戰壕,曲型、波浪式戰壕,深度從最初的兩米加深到三米,而且還要構建全新的防炮洞。
不是碰到石頭、山地才玩防炮洞,就是平原沃野,防炮洞也必須要構造。
針對之前的缺陷,新造的防炮洞就需要繼續向下加深了,而且要跟戰壕一樣有曲折。還要有頂木支護,這一點上有很嚴格的要求。並且配上排水溝、隱蔽的通風口、廁所等設施。
面對平原激戰的時候,國防軍在時間不充裕,不能構造大量永久性防禦工事的情況下,就需要大力度的挖掘戰壕,形成以坑道為骨幹,同各種野戰工事相結合的支撐點式的防禦進攻體系。
在有陳鳴這個穿越者指導提點的前提下,國防軍的坑道戰術進展是很快的。這也是建立在國防軍自身原有的經驗和基礎之上的進步,俄軍卻只會原地踏步。
戰爭模式的驟然轉變,註定會將歐洲軍界的一些成名老將掃入了史的垃圾堆中。
他們還沒吃到足夠多的虧,還沒有繳納足夠多的‘學費’,想要總結出自己的一套戰壕防禦體系,還路途遙遠呢。
當然,包括國防軍在內,任何一支軍隊的戰爭思想轉變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就比如說眼下的國防軍部隊,只是要改變之前戰鬥中形成的防炮洞是自掘墳墓這一印象,就還需要不斷地時間。
陳鳴向大都督府明確的傳達過指示:坑道作業不僅僅是為了儲存自己,更重要的是為了更好地消滅敵人。今後我們的坑道作業,要向既能藏又能打的戰術坑道方向發展。坑道必須與野戰工事相結合,必須與防禦兵力相適應,必須有作戰與生活的裝置,有統一的規格標準。這樣,‘坑道工事’就成為一個能打、能防、能機動、能生活的完整體系。
而針對防炮洞和各種戰壕坑道在過去戰場上表露出的缺點和不足,陳鳴也學著當年的朝鮮戰場上的‘志司’,提出坑道工事必須達到“六防”,也就是防炮、防煙、防雨、防潮、防火和防寒。
露出地表的地上工事要儘可能的堅固,還必須設有偽裝工事,同時工事的管理和保養也很重要,要做到隨時損壞、隨時修補。
但是俄軍的辦法卻只是加深坑道深度,雖然這多少越能發揮出一些防禦作用。
魏秀志現在考慮的問題不再是盤子裡的這兩萬俄軍,他更想著在外頭熘達的俄軍騎兵部隊,哥薩克和俄羅斯的正規騎兵團,四千來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