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年前的政策,繼續走廢除核設施的路子。3年後,這屆政府又釋出了另外一個能源產業的長期戰略,這回英國將核能又放回能源佈局中了。這種前後180度的改變在全球屢見不鮮。很多原先反對核能的國家如今也在鄭重考慮發展核能了。建議發展核能的國家認為,要是一直沿著20世紀60年代核能擴張的軌跡發展,那麼今天就不會有那麼多溫室氣體被排放到大氣中了。
20世紀50年代,核能被吹捧為未來燃料,一種可以便宜到不需要計費的燃料。艾森豪威爾總統在1953年發表了“原子能為和平服務”(Atoms for Peace)的演講,之後他為核能商業化發展開啟了綠燈。起初,人們對這項技術的前景(例如核能汽車)持樂觀態度;但是自70年代開始的一系列災難性事故,1984年烏克蘭切爾諾貝利核爆炸事故堪稱世界上最嚴重的核事故,讓核能產業快速發展的腳步一下子停了下來。接下來的20年內,幾乎無人願意冒險修建核能發電站,因為大家都害怕類似的事故會重演、擔心核廢棄物處理問題等,後者仍然是制約核能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為了逐漸克服這些消極因素,核能產業仍堅持說核能將在降低碳排放問題上扮演重要角色。沒有核能發電站,全球每年可能還會多20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當然各國各地區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樣的。與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相比,核能也不是完全不排放溫室氣體。但與石油、天然氣或煤炭相比,核能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可以忽略不計,而且,核能還沒有類似的能源安全問題。轉變為核能的金屬元素鈾主要來自於政治穩定的國家,例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亞。極少量的鈾就能產生大量的核能從而產生大量的電力,因而,未來所需要的鈾的量,比起所需要的礦物燃料的量來說,差太多了。和其他商品市場一樣,正是中國和印度對於能源如飢似渴的巨大需求改變著核能產業的動態。
國際能源機構預測,到2030年全球核能發電量有望增加1/5。主要是中國和印度,其他一些國家(例如美國、俄羅斯、日本以及韓國等)也將發展核能。20年內,那些建造於20世紀70~80年代的現有核能發電裝置將全部被更新,因為大多數核能發電站只有40年的使用壽命。興建新的核能發電站所需要的花費是興建新的燃煤火力發電站的2倍,而且核能產業在一定程度上還需要政府實行減稅政策。核能在美國政府的研發基金中佔有相當大的比例。美國政府於2003年決定開展一項頗具野心的研究專案——發展核聚變(核技術中的聖盃)技術,因為核聚變被認為能終結核廢棄物的處理難題。這個專案是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計劃中的一部分,試驗工廠設立在法國南部。
核能發電(而非核武器)的發展速度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全球對鈾的需求量。
鈾101
世界核能協會預計,2006~2030年,出於發電目的全球對鈾的需求量將增加70%。2007年,全球一半以上的鈾來自加拿大和澳大利亞;而作為全球最大的鈾生產國,哈薩克有能力挑戰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這個中亞國家的鈾產量已經呈現快速發展的趨勢。在幾十年微量的開採之後(20世紀70年代鈾的開採狂潮曾導致全球鈾的過量供應),核能的復甦促使全球重新回到研究鈾的新來源上來。過去5年間,450多家公司在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和美國的證券交易所發行股票,允諾即使翻遍全球各個角落也要找到鈾。 。。
核能的困境(2)
其實,鈾是地球表面相當普通的一種元素。鈾的開採與其他金屬的開採類似,但不同的是,人們無法用鈾來製造物體或機械,即使20世紀初葉鈾曾被用來製造陶瓷製品和玻璃。與其他金屬一樣的是,鈾也要經歷一系列的處理過程才能為人所用。鈾含有多種成分,其中只有含量極其小的一種成分——鈾235,可以轉換為能源。在所有開採的鈾中,鈾235只佔到0�7%,所以,人們必須想辦法增加鈾235的含量以便實現商業化發電的目的。考慮到開採過程中,數以萬計的礦石中才能找到一點有用的鈾礦石,而這些有用的鈾礦石中又只含有那麼小比例的鈾235,所以提煉過程一般都在礦井邊完成。將鈾礦石運出來再進行提煉加工,這可一點兒都不經濟。經過提煉後,鈾礦石就變成鈾氧化物,U3O8(俗稱“黃餅”)。鈾礦石的主體部分,大約佔99�3%,是無法用來產生核能的。
將鈾轉變成商業化的燃料,其過程包括將鈾礦石轉變為氣體——六氟化鈾,然後再次轉化為元素。這時的鈾已經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