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2部分

該從現在開始積極朝著這個方向努力。我們可以先把國家權力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和對外權,這三種權力應該分別有不同的國家機關行使。立法權屬於議會,行政權屬於皇上,對外權涉及到和平與戰爭、外交與結盟,也為皇上行使。

皇上擁有對議會立法的否決權,一切在議會透過的立法都必須透過皇上籤署後再生效。同樣如果議會成員不能代表當下百姓的呼聲時,皇上可以行使權力解散議會。再另想選舉出議會成員組成新議會。

這樣既保障了皇權,也給予議會相當的立法自由。

當然還可以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之外監察權、考試權,各自**運作並互相監督制衡。這樣既能避免極端的集權影響社會進步也能避免極端的**造成政府機構的渙散。”

朱顯波侃侃而談,也不管徐光啟能否消化,至少要讓徐光啟能夠認真去思考自己的政改計劃,而不是一味的拒絕。

當然這個過是十分艱難的,站在私人的立場,徐光啟絕對信任朱顯波的。站在首相的立場上,徐光啟也是忠誠於朱顯波的。

朱顯波既然堅持要進行改革,想必有他的道理。徐光啟也明白皇上的苦心,一般的皇上登基之後想盡千方百計聚集皇權,而朱顯波在天下一統,四海昇平之後卻提出來要改革,還政於民,逐漸開化。

“皇上,微臣不明數權分立到底意味著什麼,但是自從皇上登基以來,我們羸弱的大明逐漸國力強盛。百姓生活水平也日漸提高。朝中百官在皇上的帶領下十分勤勉,政事幾乎沒有積累。

不是微臣保守,臣以為朝中政局還是應該以穩定為主。皇上的改革看來十分美好,但是如果在實行過程中免不了要觸犯很多人的利益。這些人可沒有皇上如此開明,一定會竭盡全力阻擾改革。

兩相比較,孰輕孰重,還請皇上三思。”

徐光啟儘管對改革計劃表示了反對,但一如既往的沒有將話說死。這是他從政多年來慢慢學會的習慣。畢竟現在是皇權至少的年代,誰知道這個皇上是心血來潮還是咬有意試驗朝中文武百官的忠誠呢。

朱顯波還想繼續演說,但自己想想,這也怪不了徐光啟,西方的資產階級革命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三權分立的思想也是發展了上百年才逐漸成熟的。自己在這個國泰民安的節骨眼上提出要改革,這些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忠臣孝子們肯定一時無法接受。

看來要想推行改革,必須用新人,至少在一些關鍵部位啟用思想開化的人然後逐漸鋪開。

想到新人,朱顯波自然想到了邢強、孫曉跟和吳寶定,這些人和自己一樣來自後世,同樣知曉三權分立。但是這些人會不會因為持才傲物,又或者利用自己穿越的優勢投機取巧,將來一旦重權在握會不會倒行逆施,甚至變本加厲的主張實行**呢?

這讓朱顯波也為難了。

“徐相,今日朕讓你看改革計劃也是想問問你們的意見。既然愛卿傾向於保持現狀,朕回考慮愛卿的意見。但是不管你支援還是反對改革,朕希望你明白也要牢記一點,朕之所以這麼做的初衷。朕是想讓大明永遠比其他各國領先一步,只有這樣,我們大明才能確保國泰民安。

只有在制度上領先,我們才能確保在經濟上和軍事上的領先。領先有時候也是一件痛苦的,因為前面沒有追趕的目標,也許你曾經聽過那個古老的龜兔賽跑的故事。

朕不想做烏龜,當然也不願意做半路睡覺的兔子。我們不改革,不進步的結局是烏龜還是兔子很難說。當然如果你有什麼更好的關於改革的想法隨時都可以來找朕。

你不是有很多西洋的朋友嗎?必要的時候聽聽他們的意見,看看西方人在關於政改方面的意見和看法。”

“微臣謹遵皇上教誨。”

徐光啟總算舒了一口氣,眼前這個開明的皇帝,其實在以往很多的改革中,往往表現出來的是**。雖然事後都證明是對的,但在推行新制度之前都是毫不猶豫的逼迫群臣接受。也許這次涉及面太廣,也許皇上自己也沒想好,所以才沒有逼自己表態。

第343章 立儲君

送走徐光啟後,朱顯波又找來王拓、劉立洋等人。****朱顯波找的這些人無一列外都不是世襲宗族,都是朱顯波提拔起來的新貴,應該是比較能夠接受改革的。

但是會商的結果卻令朱顯波十分失望,這些人對於朝廷中的小改小革都很支援,原因也很簡單,一切都在皇上和朝中諸位大臣們的掌控範圍內進行改革。改革的效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