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百姓造成的傷害就更大,不過好處就是各處趕來的兵士得到了很好的休息。
前面戰鼓擊響,後面斥候迅速回營稟報,幾路大軍立即撥營起程。
楊瓊與雷有終,錢守俊兩軍會合,攻向了德清軍城。
這裡現在幾乎沒有一個宋朝老百姓,但是遼國仍派了一些兵力,守衛此處,做為後方重要的糧草物資儲蓄地點,戰略上也使得遼軍變得更富有變化。
三位武將此戰任務就是拿下這個據點。
德清軍城牆還不及澶州,所以當初僅守了幾個時辰便被遼國拿下了,不過現在反過,也變得容易起來。
遼軍雖多,然而他們不長於攻城,也不大長於守城,若非城中有許多守城器械,那麼反攻德清軍城會更容易。
不那麼困難,也不那麼容易。而且他們接到的命令,是必須在下午申時就要拿下它。
慘烈的戰事在澶州會戰李繼隆決定使用新武器時,也再度爆發。
但其他幾路則是在繼續行軍,曹瑋兩部向舊州鎮與趙村靠擾,漸漸兩軍合擾成一軍。馬知節與秦翰兩部也漸漸向小吳埽靠擾,合擾成一軍。李繼隆下令使用新武器時,口袋幾乎壓縮成兩百來裡方圓大小。
最遠的離主戰場不足百里,最近的幾乎離主戰場只有四五十里路。
……
布幔扯下。
宋軍後方露出一千門奇怪的武器。
火炮。
開始宋九認為這個技術應當很容易的。畢竟明朝就有了。
事實非是,前後研究它花費了近三十年時光。投入的錢帛不知凡幾。但宋九也有錯誤,史上明朝官場風氣極度**。雖有了各種火器,不過因為貪汙,從官員到工匠全部在貪汙,造成火器雖有了,一半不能使用,甚至大半質量不合格。這才造成在明朝火器沒有發揮出更大威力的假像。
所以宋九不是很上心,上心了,眼光卻放得太高,想要更先進的火炮。想要鋼炮。
實際鋼炮就是一個錯誤,鋼炮肯定比銅炮好,可是現在的鑄造技術仍沒有上去,各種基礎學問更沒有跟上去,而且鋼鐵延展性不如銅,韌性更不及銅,所以必須對鑄造技術要嚴更高,並且與銅炮相比,鋼炮在技術未跟上去之前。也容易炸膛。
因此宋九的大躍進式的指導,等於走了許多彎路。
後來看到實在不行,宋九才指導用更貴重的銅代替鋼鐵。可能火炮威力差一點,成本高一點。不過研究成功了,就會積累更多的知識,以後就為鋼炮出現打下基礎。甚至為步槍技術也打下基礎。這個道理就象嬰兒的成長,先爬後走。不爬就想走。那太不可能了。
但宋九繼續“好高騖遠”,仍堅持研發後裝炮。
與前裝炮相比。後裝炮射速更快、射程更遠和精度更標準。甚至炮臺可以在掩體內裝炮彈,既方便又安全。
不過與前裝炮相比,它的技術也更高。首先必須在炮膛內刻旋轉來復線,宋九知道這個詞,但不知道具體的什麼來復線。
對槍炮等武器,做為前世的中國好公民,大多數都不是很內行的。
還必須有閉鎖炮門與緊塞具,以及節約復位與瞄準時間,減少火炮射擊時對炮架作用力的水壓氣體式制退復進機。
還有感謝穿越小說,否則這些名詞宋九都不知道。
以及對炮身質量的要求,原先是想用鋼炮的,結果未成功,然而也不能用純粹的銅,實際這時候也沒有純粹的銅,多是合金,含有錫鉛鋅猛等金屬的合金銅。但宋九還記得一個名詞,硬青銅,就是銅與錫的合金物。
因此回到了銅炮上,依然進展很慢,直到前年才出現第一臺試驗室產物。實際這時候宋朝的技術能造出鋼炮了,但宋九不知道具體的技術,只能做這種無奈的選擇。
隨後宋九將這個試驗室調到南河套,無他,為了保密。
接著去年讓潘惟正前去南河套,訓練炮兵。
它的形狀類似明代的佛朗機炮,當然性質截然不同,不過長度重量皆差不多。從一開始宋九不就求大,包括伏虜駑,投石機。大了就不易運輸,笨重。況且宋朝的頭號敵人仍然是遊牧民族。
因此它只有三百,四百斤,五百斤,六百斤四種型別,也就是一輛輜重車就可以將它拉走。
缺點還有很多,但能運用上了,並且射程達到了八百米到一千五百米,其中兩種小型炮用馬匹就可以將它揹走,迅速趕到戰場上。
開始未用,那是為縮小口袋贏來時間,並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