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危機前的25年裡,年平均增長約為7%,在這期間,也曾有過連續十多年的兩位數增長驕人的的成績。金融危機後,雖然是東亞諸國中擺脫危機較快也較成功的國家,但韓國近幾年經濟增長率一直在3%~5%之間徘徊。韓國的同行對我國保持多年的世界經濟“一枝獨秀”欽佩不已。對我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六;雄厚的綜合國力決不敢小視。經濟發展猶如一場長跑賽,比的是後勁,看誰的耐力行——
孔孟之道盛行於韓國——
2003年9月20日週六有小雨
早晨與在漢城的LIU通電話,聽他講來漢城快1個月的心得。由於都是經濟學者,很快進入專業話題。他說,他的辦公室離三星總部很近,常去看他們的家電及IT產品樣品,覺得,韓國這類產品在價格上與中國同類產品比,已經沒有了任何優勢,技術上也難說有什麼特別之處。韓國產品缺少競爭力的原因是成本過高而導致價格奇高,主要又是勞動力太貴,韓國工會力量很強大,動不動組織勞工罷工,而這種現代化的流水線,缺少任何一個熟練工,生產就得癱瘓。所以,罷工——勞動力價格貴——產品價格高——無競爭力,就成了一個惡性迴圈。正因為如此,韓國有很多大企業集團想把生產線轉移到中國,一是勞動力便宜,二是中國政局穩定,再加上各方面的限制,實際上罷工事件比較少。我聽了,認為,韓國國內企業面臨的這種情勢,對**總理提出的振興東北計劃倒非常有利。東北是我國重工業基地,基礎設施好,科技實力比較雄厚,熟練技術工人數量大。差只差在東北地區的“市場意識稍差”,故近十來年經濟發展比珠三角和長三角慢了許多,現在很多生產要素閒置,下崗工人問題多多。如果能廣泛吸引韓資進入東北,真不失為一振興東北的好思路。再加東北地區,是我國朝鮮族主要聚居地,與韓國文化風俗語言也較接近,如果韓資大舉進入東北,真是中韓雙方互利雙贏的好事。
我們在電話中還談到儒家文化對韓國社會生活的影響,兩人不約而同地感覺到,孔孟之道在韓國的威力可比在他的發源地中國大多了。每年兩次的祭孔活動;中小學校儘管不再有專門的儒學課程,但民間有專門傳授儒學的私塾——鄉學;光州觀光地圖上列出的主要名勝古蹟中,韓國曆史上名儒的故居、講學堂、書院、隱居地就佔了不少;三從四德依然得以繼承,尤其是妻子出嫁後從夫,韓國女性就業率極低(可惜我現在還沒找到確切統計資料),僅以朝鮮大學中文系教授為例說明。中文系共有七位教授,無一女性。教授們的太太都受過高等教育,但絕大多數在家做全職太太,相夫教子。就業的僅有二位,從事的還是以女性為主的職業:小學教員和記者。她們的收入也要比男同事要少不少;韓國學生尊師。無論在教學樓還是在校園裡,我教過的學生見到我都會迎上來彬彬有禮地打招呼,中秋節幾天接到幾個學生的電話祝賀節日快樂,在課堂上與老師對話,態度很是謙恭。我們還不無感慨地說到,在中國國民中,把孔夫子當一回事的還真不多,甚至調侃、輕漫語言不少,諸如稱聖人為“孔老二”。但在韓國敢拿孔夫子開涮,簡直犯了瀆神罪了。這個話題可引出深入的文化思考:一種語言、文字、文化在他的原創地會隨著時代風尚及社會制度的的變化而變化,但在他的輸入地區卻反而儲存得更好。其中奧秘不是一下子就能搞得清楚的,我當留意觀察與思考。
劉約我儘快來漢城看看,我爽快答應,因為我週一無課,加上週末有三天,在國土面積和人口都與我國浙江省差不多的韓國哪兒不能去。只是我去之前得配上手機,要不如何聯絡。韓國的通訊估計相當發達,幾乎是人手一部手機,連中學生很多人也有手機。我還停留在國內手機雙向收費的思路上,來韓後不敢給熟人打手機,怕讓人被動地支付電話費。其實這裡從來都是單向收費,一分鐘話費也才相當於人民幣六毛錢,與他們年人均10000美元的GDP相比,實在算不得什麼。
本來約好,今天隨H及她帶的二年級的班上學生一起去爬無等山(光州最有名的也是海拔最高的山),而謝絕了在瑞江情報學院任教的中國老師G和P上她們處聚會的邀請。不想,H來電話說,學生們今天有事去不了。我真有點生氣,今天是週六,不會學生都有事吧。事情老變化的結果只會使自己的信用盡失——
體驗韓國大學校園政治——
2003年9月25日週四晴
上午連上四節課,三年級(1)、(2)班各兩節,這兩班漢語水平高些,比較好教,但也有差別。凡是在2000年前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