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飾過重的痕跡,反倒破壞了自古人工鑿建與天然山水相融的妙趣。
而綿山深處的地勢太險,很多地方很難搞旅遊開發,開放的風景區範圍並不大。
遊方在抱腹巖一帶停留的最久,這裡也是綿山已知的百餘處巖洞之首,山勢如展臂擁懷,抱腹巖因此得名。巖內山腹中的空間大的驚人,可容數百間殿堂與數萬人!
這個天然的巨型巖洞有上下兩層,也是一個超大型禮堂,在抗戰時期,介休抗日政府還經常在抱腹巖中召開全縣軍民大會。
自下往上仰望殿宇參差,宛如空中樓閣,雲峰寺、空王殿、千佛殿、介推祠、石佛殿、五龍殿都深藏在抱腹巖中,雨雪無侵,是天成的清幽險絕之境。
唐半修就是化妝成一位行腳僧人,從抱腹巖下繞過進入了綿山深處,遊方卻在此地轉向直接進了抱腹巖。遊方雖然神念未復,但是自發的靈覺卻是清晰無比,在這裡所受的震撼難以形容,而吳玉翀與他的感受幾乎是一樣的。
行至雲峰寺明王殿前尚未進入,遊方感覺到恍然有一股無形的力量差點沒把他推出來,收攝心神才定住身形無礙,而吳玉翀乾脆是晃了一晃差點沒站穩,這一瞬間她還真是抱著遊方的胳膊才能站住。
此殿嵌在抱腹巖凹陷處,頂上巨石如蓋,在不到三十平方米的狹長空間內,鑿建出上中下三層分別描刻天地人三界,最上層懸塑著琉璃世界、婆娑世界與極樂世界,祥雲天宮中諸神佛或冷然、或悲憫、或含笑,神采各異。下方殿閣環列十大明王,各胸憤怖之相,髮髻飄衝如火,騎猛獸踏惡鬼坦胸赤足怒目而視。
悲惘與肅殺之氣相融,莊嚴與忿怖之相一體,真真切切!這裡不僅僅有某一尊塑像的靈性,而是這整座殿、這巖、這山都融合方寸天地,如無邊玄妙方廣。遊方與吳玉翀在明王殿前屏息良久,誰都沒說話也沒有踏入殿閣之中,轉身離去時仍然默默無言。
當他們走出抱腹巖時,恰巧有一陣山風吹過,空中傳來一片悅耳的鈴聲。回頭望去,巖洞的頂壁有無數鳥洞,還懸掛著密密麻麻的銅鈴。這便是綿山一絕空巖掛鈴,此地自古有習俗,進山許願的善男信女僱人從巖頂墜繩吊到半空,前後晃動悠入洞內,鉤住巖頂打楔掛鈴,那抱腹巖上的很多懸鈴也不知已掛了幾百年。
身邊有導遊正在對帶來的旅行團介紹此風俗的來歷。據說古時綿山有兇獸名“吻”,潛于山中兇險異常。有一武藝高強、精擅狩獵的年輕人自願前去降伏兇吻,進山前先來到抱腹巖嚮明王古佛祈求庇佑。當他祈禱完畢轉身欲走時,忽見滿室金輝熠熠,香案上出現了一支五寸高的帶柄金鈴,金鈴上還刻有降魔符文。
年輕的獵人持此金鈴孤身進入綿山深處,晃動金鈴引動山川回應,能運轉這天地山川的力量,終於降伏了兇吻。故事的結局,民間傳說有各種不同版本,甚至聽各個導遊的解說都不太一樣。有人說那名吻的兇獸被降伏後化為了一名美女,隨年輕人走了,也有人說這吻被永鎖綿山深處,總之再也沒有出現過。
回望空巖掛鈴,秀色山川亦含情有聲,吳玉翀莫名說了一句:“無衝派的傳承信物,也是一支金鈴。”
遊方望著巖頂答道:“這其實就是無衝派祖師顯化真人的傳說,你身為無衝派當代掌門,應該很清楚吧?”
吳玉翀:“我聽師父說過一些,但並不是很清楚,遊方哥哥能告訴我嗎?就算我知道,也想聽你再講一遍,我喜歡聽哥哥講故事,就像我們在梅嶺時那樣。”
無衝派的祖師顯化真人一生的經歷頗為奇特。他少年時是抱腹巖空王殿中一位修行高僧座下的小沙彌,高僧圓寂後他離開空門卻未還俗,而是束髮為道,進入綿山深處清修。自古修行當然不可能一味枯坐而有成,他時常出山行遊,以一位遊方郎中的身份行醫施藥。
穿山越野走村過寨之時,他手中晃動一支金鈴,毒蟲猛獸退避,而村莊百姓聞聲就知道是這位郎中路過了,家中有病人自會請他醫治。在古時山中交通不便,癘瘴疫疾傷人之患勝兇獸之吻,顯化真人的故事口口相傳便成了如今的傳說,而他手中晃動的金鈴,後來便是無衝派的傳承信物無衝化煞金鈴。
顯化真人收的弟子,都是他在山中救治過的病人,傳以楊公無衝化煞秘術,後來跟隨他入山修行,便是無衝派的源脈。遊方怎會了解的這麼清楚?一部分是劉黎所述,另一部分是他在收藏曆代地師傳承遺物的秘室中,查閱各種典籍筆記所知。
說完這段往事,遊方喟嘆道:“無衝化煞訣雖是楊公所傳風門秘法,但顯化祖師自有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