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灶鹽煙繞寧廠��
自“峽郡桃源”巫溪縣城北上,出剪刀峽口,跨鐵索橋,便是我魂牽夢縈之所在——寧廠古鎮。
寧廠鎮座落在寶源山下,後溪河在此與大寧河交匯,將古鎮劈成兩半。清山綠水環繞,古鎮的容顏雖已衰老,但透過危樓未朽的板壁,撫摸沉默的秦磚漢瓦,肉眼丈量店鋪作坊的面積和街面長度,不難想象昔日的繁華。寧廠古鎮依山傍水,只有街而無“面”,民居多為木柱板壁,巖墩基腳,危樓懸空,一多半靠石柱或磚塊基層原木撐在河邊,是巴蜀地區最典型的“吊腳樓”群,謂之曰“七里半邊街”。
友人介紹,巫溪鹽場遍及寧廠古鎮的四道橋、沙灣、張家澗、王家灘、衡家澗、麻柳樹等地帶,總面積約有萬平方米,古時號稱“萬灶鹽煙”。據專家考證,巫溪鹽泉是遠古巴人發現並開發的最早的地面鹽泉。在井鹽開採業未興之前,川陝鄂湘環三峽周邊地區的人民,都依賴巫溪鹽場而修養生息。民間流傳最早的製鹽工具是陶罐陶鍋灶,90年代被考古學家在“大溪遺址”再次發掘而證實:那裡有一古窯址,出土了一口陶鍋,重5公斤。而1991年巫溪縣組織修建寧廠至萬古鄉公路時,在古鹽場鹽滷池東側,發現了10多個“陶鍋灶”,灶口鍋沿直徑約40公分。按製鹽史學觀點:人類早期是積薪煮鹽,木材短缺後才發現煤的功能,撮黃土攪拌煤煎鹽。伴隨著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海鹽的大量內銷和井鹽的開發,巫溪鹽場才日漸萎縮乃至衰亡。寧廠古鎮四周,迄今沿襲著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