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久……
他撥動了一下琴絃,隨即道:“明王殿下是對老夫不放心啊……”他神色黯然的繼續道:“正是因為不放心,所以才會讓這定弦來京師,明裡說是協助老夫,其實是監視而已,可是這定弦和尚,自以為有明王殿下撐腰,做出這等蠢事,差點壞了教中大業,所以這一次,不必請示寧王,事敗,老夫自會以死給明王一個交代,事成,明王定會大喜,不說這個了,你放手去做就是。”
他吁了口氣,下了逐客令,戴著烏紗的人告辭而去。
而老者又撫弄起琴絃來,片刻之後,有個管事進來,道:“梁大人走了。”
老者淡淡的道:“這個姓梁的未必可靠,他是右護法的人,所以我們還得提防著他,現在京師裡的事老夫都交代他去做,若是出了事,就讓他來做這擋箭牌,我們呢,做我們自己的,記著,姓梁的佈置刺殺事宜的時候,我們自己也要有所佈置,讓他來做這急先鋒,我們渾水摸魚。”
管事躬身道:“是,老爺。”
老者顯得很是疲倦了,嘆了口氣,道:“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老夫只怕再不能做一個閒人了,所有的佈置,都要報到老夫這裡來,這一次,老夫再不能出一點兒差錯。”
管事的道:“老爺當真不請示明王,殿下若是心生不滿,只怕……”
老者冷笑:“老夫自有老夫的主張,你不必理會,有些事該說的可以說,不該說的你也不必問,朝廷裡有忠奸之分,可是在咱們明教裡頭又何嘗不是如此,老夫在京師經營多年,在總舵那裡,肯定有人在殿下面前進讒,所以這一次,咱們再不能受他們節制,事成之後,再去理會他們。”
………………………………………………………………
第一章送到,再推薦一本書,也是歷史的,書名叫《貞觀游龍》,汗,很狗血的名字。(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援,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第四百七十四章:交鋒
內閣。
三個次輔如往常一樣坐在值房裡,比起從前來,這裡明顯多了幾分冷清,從前的和睦已經不見了蹤影,便是李東陽和謝遷之間也極少竊竊私語,說白了,其實就是怕隔牆有耳。
這幾日,京師裡很是不太平,尤其對內閣來說,感覺從前的許多事,現在都不太一樣了,幾個月前,是內閣掌控一切,無論是東廠還是錦衣衛都不敢避其鋒芒,而現在,閣臣們變成了瞎子、聾子,對錦衣衛的調動居然完全失去了掌控。
李東陽對眼下的時局已經越來越擔心,自從劉健養病之後,朝廷的矛盾漸漸尖銳起來,前幾日,大量的言官藉著禮部的事又是一通彈劾,這意味著朝廷也漸漸偏離了掌控。
在朝中,已經有相當一部分的官員站到了李東陽的對立面,其實理由也很簡單,倒不是因為政見,最緊要的是,劉健當政時,官兒只有這麼多,肯定得有一部分人炙手可熱而大部分人坐冷板凳的。從前的時候,劉健在內閣中一言九鼎,也無人敢說什麼,這些失意之人除了賣力表現,爭取獲得內閣的青眼,並沒有其他的辦法。可是現在,劉健倒臺,劉吉入閣,內閣的矛盾加劇,也讓不少失意之人見機可趁,他們看透了劉吉的心思,此時若是傍上劉吉的大腿,這仕途就有希望了。
而此時,李東陽顯然受到了極大地壓力,雖說皇上一直對這些彈劾奏疏留中不發,可是彈劾禮部沒有受到處罰,這讓不少人得膽子不禁大了起來,於是。彈劾的人越來越多,也讓李東陽的威信漸漸地瓦解。而對內閣大臣來說。失去了威信就很難彌補了。偏偏李東陽對這種不勝其擾的彈劾無可奈何,若是對這些彈劾的官員動手,難免會讓人覺得他李東陽沒有肚量,甚至可能引發更大的反彈,可要是放任不管,這些人就更加得寸進尺。
至於劉吉,則是擺出一副看好戲的態度,這一局,他贏得很徹底。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讓李東陽焦頭爛額。
其實若李東陽和劉吉一樣,能做到無動於衷,正如劉吉這劉棉花的外號一樣,不怕彈劾。倒也罷了。偏偏李東陽這個人雖然能隱忍,可畢竟做不到臉皮厚比城牆,如此。這李東陽的日子就難過了。
今天一切照舊,三人各自坐在案牘之後,一個個都沒有做聲,可是劉吉在處置完手頭上的奏疏之後,卻故意咳嗽一聲,淡淡地道:“李公、謝公可曾聽說了嗎?近來那些錦衣衛是越來越沒王法了。”
李東陽仍是一副無動於衷的樣子。對這劉棉花,他可謂是深痛惡覺。索性將劉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