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又一個的“諸葛亮會”,提出許多問題,也總結出不少經驗,諸如鐵路運輸、履帶行軍、技術保障、戰士思想等等。他還去了步兵單位,聽取了兄弟單位對步但協同的意見和建議。
第一手素材,不同的意見,使許光達感到無比充實,心裡有了譜。“不虛此行啊!”許光達感嘆地對隨員說。
“沒有技術就沒有裝甲部隊。”許光達深知,技術工作在裝甲兵建設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早在1951年11月15日,許光達在裝甲兵集訓會上,就首次提出了“戰車部隊是技術兵種,不能掌握技術就沒有戰車部隊”的觀點。
1952年5 月30日,許光達在裝甲兵幹部集訓會上重申了這個觀點:“……
一切工作都要圍繞著技術工作,離開了技術工作,既無建設可言,也就沒有裝甲部隊。“
1953年3 月20日,許光達在裝甲兵技術部長會議上,又強調“……技術建設在裝甲部隊建設中佔著頭等重要地位。這個問題,開始建軍,我們就提出:”沒有技術就沒有裝甲部隊。‘兩年多來完全證明了這個提法是正確的。“
在裝甲兵機關剛剛成立的時候,許光達就號召機關人員抓緊學技術。他常講:“我們大家都來自步兵,是步兵的優秀指戰員,有很高的政治素質和戰術技能,而缺的是文化和技術,缺少這兩條、就不能使手中的武器發揮應有的作用,那就不稱之為中國的裝甲部隊了,還是中國的步兵。”
為此,許光達組織機關人員一邊工作一邊學技術,舉辦了一個個技術講座。當時,機關大院裡備有坦克、汽車、摩托乍等,許光達提出機關於部每人要學會一種駕駛技術,很快學文化、學技術的高潮掀起來了。
有一天,許光達和蘇聯顧問親臨考場,檢查學習情況,考核團以上幹部的想定作業。
來自淮海戰場上的全國特級戰鬥英雄、現任坦克團團長趙明奎,在想定作業時,由於對眾多的符號記不清楚,而他又童心不混,把坦克行軍的標號畫了一些小王八。當蘇聯顧問走到趙明奎跟前時,怎麼也看不懂,問蘇聯翻譯:“這是什麼符號?”
“這像一群爬行動物。”
周圍人鬨堂大笑。
蘇聯顧問勃然大怒,當即讓許光達撤掉趙明奎團長的職務。
許光達又氣又好笑,氣的是在正規化建設中,團長竟然如此;好笑的是他熟悉我們的幹部,出身貧苦,參加革命戰功卓著卻苦於沒文化。趙明奎曾是淮海戰場上用迫擊炮拋射炸藥包的功臣,在一隻眼睛被打瞎的情況下,仍完成了任務,成為全國的特級戰鬥英雄。儘管他功績卓著,但蘇聯顧問不瞭解。許光達幾經周旋,才保住了趙明奎的團長職務。
許光達從朝鮮考察回來,根據先遣坦克團的幹部情況,認為幹部必須先經過院校培養,不要由義務兵直接提拔幹部,親自向軍委建議並給裝甲兵幹部部部長郭萍寫信,催問此事:郭萍同志:關於部隊不要把義務兵直接提升為排長和指揮與技術幹部,不要交叉提拔問題,請你們打報告給總政,通知全軍,不知你們辦了沒有?
許光達6 月4 日許光達首先在裝甲兵實行了幹部入學和院校畢業生充任幹部的制度。
1959年夏。北京郊區的坦克學校。
許光達在這裡系統學習坦克技術。儘管他早已經學會駕駛技術,可是仍不滿足,要從頭學起。
課後,許光達拿著筆記本走到教員面前,問道:“熊教員,‘馬力’的定義是什麼?剛才我沒聽清楚。”
“‘馬力’,是指發動機的功率單位,一‘馬力’相當於一匹馬那麼大的力氣。”
“不,我想知道這一概念的確切定義。”
噢,熊教員明白了,司令員覺得剛才的講法不準確,不科學。“準確的定義是:一秒鐘把七十五公斤的物體提到一米的高度所做的功。”
熊教員站在許光達面前,心裡很感慨:一位年過半百的將軍,學技術竟是如此認真。這是他原先沒有預料到的。他曾經教過好多學員,還沒有一個學員對‘馬力’相當於馬的力氣提出質疑,唯有這位將軍叫真。以後給學員講課,可要精益求精,再要含糊其詞是不行的。
駕駛實習開始後,許光達開著坦克在起伏的地上奔跑著。
熊教員在許光達身後睜大了眼睛:開坦克的是中央委員、國防部副部長兼裝甲兵司令員,萬一出點差錯,如何得了?熊教員手裡都捏出了汗,精力一點也不敢分散。
分離轉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