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寶玉為樣板,什麼地方女孩子多,他就往什麼地方跑。所以柳亞子先生憑空創造出一個松陵女子潘小璜,固然是為了喚醒民眾,但這種革命風格也是最適合於他本人的。
到了十二歲,柳亞子又有了新的崇拜偶像,不再以賈寶玉為模板規劃自己的人生了。
十二歲的時候,柳亞子開始崇拜康有為和梁啟超。
這是因為康有為與蘇曼殊、陳獨秀等人的風格不同,蘇曼殊也好,陳獨秀也罷,都是走的“利用小說反朝廷”的路線,這對於國人來說未免有些隔靴搔癢,不夠痛快,不夠刺激。
而素有南海聖人之稱的康有為,則是直言議政,不像蘇曼殊、陳獨秀那樣遮遮掩掩,更不像周豫才同學有著把簡單的事情弄得特別複雜的本事—周豫才同學送給拒俄義勇軍的那首詩,時過百年史家還爭論不休,“靈臺無計逃神矢”,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我以我血薦軒轅”,又是一個如何薦法?
文學把政治複雜化,政治把文學簡單化。
當時的事情就是這樣,康有為和梁啟超一邊大搞公車上書,呼籲朝廷立即推動政改,實行變法,一邊翻譯日本小說《佳人奇遇》,希望用東洋美女把國人從沉睡中喚醒……
魯迅也好,蘇曼殊也好,陳獨秀也好,梁啟超也好,為什麼大家都一窩蜂地翻譯小說呢?怎麼就沒人翻譯科學或者是哲學呢?
這個事……魏源就搞了個《海國圖志》,並明確地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觀點,此書在日本賣到脫銷,幾年間再版了二十多次,總銷量達百千萬冊。基本上來說,日本人中只要是個識字的,就讀過這本書。
可這本書在大清國卻賣得很慘,先後幾家書局硬著頭皮出版,可讀者硬是不買,幾家書局都賠得一塌糊塗,其中還有一家書局被連累得關門倒閉。
所以搞到最後,大家只好去翻譯小說,如林紓,他改譯的法國名著《巴黎茶花女遺事》面世後,轟動了全國,嚴復曾評價說:
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支那蕩子腸。
總之,清國人的心態是,第一愛看戀愛故事,第二希望有個聖人出來,替自己把所有的事情統統搞定。
因此康聖人橫空出世,也在情理之中。
這場熱鬧自然也少不了袁世凱,據《容庵弟子記》中記載,袁世凱初見康有為,就親親熱熱地伸手打招呼,口稱大哥……搞得康有為心裡直嘀咕,不知道自己的媽什麼時候又給自己生了這麼大的一個弟弟……然後袁世凱衝上前來,親熱地摸著梁啟超的腦袋,說:小夥子不賴,好好地幹……愛其少年英俊,嘆為奇才。
袁世凱既然見到了康有為,並自來熟地稱呼為大哥,這隻說明了一件事:
南海康聖人已經來到京師。
康有為,少有大志,又聰明好學,勤于思考,抱負遠大,自視甚高。“自以為聖人則欣喜而笑,忽思量蒼生困苦則悶然而哭”,“既念民生艱難,天與我聰明才智拯救之。乃哀物悼世,以經營天下為治”……總之就是地球離開他不轉了,中國離開他完蛋了的意思。
聖人來了,中國人終於有了希望。
11 天下奇才不可用
康有為此番來京城,專是為了救國圖強而來。
要救國,要圖強,首先就得弄個官噹噹。大柄若在手,清風滿天下,不當官,是沒辦法救國的。
於是康聖人就去央求光緒皇帝的老師,大司農翁同龢。
康有為走翁同龢的門路,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據惲毓鼎先生的《崇陵傳信錄》中記載,翁同龢打光緒小的時候就照顧小皇帝。小皇帝有一個最大的愛好,就是捏翁同龢的乳頭,若是有一天沒得乳頭可捏,光緒皇帝連覺都睡不踏實,曾有一次,翁同龢請假回鄉掃墓一個月,結果導致了沒乳頭可捏的小光緒嚴重失眠。
第二個原因:翁同龢生平最痛恨的就是如李鴻章之流的洋務派,翁老師覺得中國一切都挺好,根本用不著搞什麼洋務,李鴻章一夥以夷變夏,鐵定是漢奸之舉,所以在甲午之戰之時,翁同龢毅然決然地切斷了對北洋水師的財政撥款,結果搞得北洋水師徒手跟日本人血搏……但不管怎麼說,李鴻章的北洋水師最終沒打過日本人,所以老李的漢奸已經坐實了,康有為同樣憎恨李鴻章與日本人簽訂馬關條約之舉,和翁同龢是有著共同語言的。
話說翁同龢接到康有為的書信,大喜,立即吩咐快請。
康有為興沖沖地趕到翁同龢的家,一問,卻聽說翁同龢剛剛出門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