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上,既如此,不妨讓臣先到城外隋軍軍寨中言明我國歸降之意,或可借的些糧食來,以解城中災民之急。”李在榮提議著。
“如此最好!請在榮先生速去。城中已經有災民因飢餓而死了。”文在寅忙介面說道。
“王上~”
“嗯!在榮先生不必說了,那就先去城外隋軍軍營吧!但願隋軍大將們能接受本王之意。”
淵蓋太作其實是知道的,沒有得到隋皇楊廣的諭旨,城外隋軍是很難做主放糧給對手的。誰敢私下做主,在未談判之前答應敵方的借糧之請?若是隋皇今後怪罪下來就是削職砍頭之罪。
但事已至此,怎麼都要讓李在榮先生去試試看了。
很快,一封同意淵蓋蘇文停戰請降的聖瑜隨快馬送去了丸都城。同時,城門大開,城頭之上高句麗守軍豎起了無數白旗。
李在榮帶著跟班小廝打著白旗,縱馬去往十餘里外的隋軍軍營。
而高句麗國都滿城皆掛白旗的訊息也讓城外隋軍眾將頗覺意外。
眾將之中,似乎只有14軍主將蘇定方對此結果早有預料,眾將皆驚而他獨笑,表情怪異。
“蘇將軍,你恁是啥表情?難道汝能預知此事不成?”15軍主將楚能帶著齊郡口音問著蘇定方。
“末將臨來此之前,陛下便私下對某言起,能突襲攻取高句麗國都城最好。若是不能攻取,則令某率部掃蕩其京畿周邊驅民入城,施以“荒其地,斷其糧,餓其兵,逼其降”十二字決用兵策略。如今態勢正可印證陛下之先見之明,某豈能不喜?呵呵!”
“難怪我等到此,將軍便只讓我等襲擾周邊,不去攻城,原來此乃陛下之意。”
魯明月如同恍然大悟一般,這次他可是將艦船上的鐵炮給搬來了百多門,原為攻取高句麗國都所用,卻未曾派上用場。原來攻城並非必要,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最佳。
“將軍,遠處有數騎持白旗而來不知其意,是否放其入內?”一中軍校尉進賬報道。
“呵呵!好快,這定是請降使者來此,帶使者進賬便是。”蘇定方笑著說道。
“蘇將軍,這裡面會否有詐?僅從眼下看,高句麗並未出現極度糧荒啊!再者說,高句麗軍力尚存,尤其是北方防線並無退兵之跡象且在防禦中還佔有地利之優。就這麼舉國投降了麼?”
作為見識過高句麗國北部前線極強防禦力的楚能仍舊不敢相信高句麗國竟真的投降了。
“呵呵!楚將軍看到的都是高句麗國表面的光鮮,其實其國力已經難以支撐了,特別是經我等十餘萬大軍在他京畿周邊這麼一鬧騰,原本是產糧的地區,如今田地盡皆撂荒了,可謂是吃了上頓便沒了下頓,如何能長久與我軍對峙?正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早降也許還有些籌碼與陛下商談。看來高句麗國朝中還是有眼光長遠之臣。若楚將軍還有疑慮,不妨直接問請降來使。”
“蘇將軍,高句麗國使者到了,現在賬外。”
“請他入內。”
片刻,李在榮一人步入大帳,以隋禮與眾將見過。
“呵呵!原來是李在榮先生啊!兩軍對峙正待見個分曉,怎就突然降了?”蘇定方代表眾將問道。
“各位將軍有所不知,去冬我國便存糧不多,今又遇上雨季水澇之災,以致春糧無收;而兩軍交戰與我國產糧之地,這又致我糧產區夏糧補種無望。我國陷入糧荒只是早遲之事。故為百姓生計,我王欲結束戰事早降上國。”
“哦!就算欲降我朝,也該去往龍源城面見我朝陛下,來此何意呀?”蘇定方有些不解的問道。
“將軍啊!在下此來一是先向諸位將軍通報此事,以免再起戰端,隨後在下便要北上去見隋皇陛下敬獻降表;二來便是向諸位將軍求借部分糧食,以緩解我城中百姓缺糧之困境,還望諸位將軍照撫我百姓一二。”
“哦?欲向我軍借糧?”
蘇定方聽明白了李在榮的來意後,看向在座眾將,特別是徵詢楚能和魯明月二將的意思。
“你我雙方罷兵歇戰尚可,但要我軍現在就籌躇糧食與你,恐實難辦到,除非接到我朝陛下手諭方可。”蘇定方略一思量便拒絕道。
楚、魯二將及帳中眾將也都點頭認可蘇定方的說法。
“諸位將軍,本使前往龍源城來回不下20日,但我城中存糧僅夠一週,若諸位將軍不借糧與我,豈非坐視我城中百姓盡皆餓死?還望諸位將軍通融一二。”說完,李在榮起身對眾將深施一禮,起身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