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好後交於尚師徒並對一臉興奮狀的尚師徒說道:“尚將軍,我這信中你可看好了,除了兵器和被服冬裝外,本王還單獨撥付你這裡轟天手雷1萬顆,這手雷乃是守城最佳兵器,你這裡潼關位置極為重要,明年估計中原會亂,你這裡當首當其衝也!有這批手雷助你守城,當無憂矣!”
尚師徒聽罷,頗為感動,忙單腿下跪拜道:“千歲殿下,末將替我潼關5萬將士謝過殿下了。殿下放心,有末將和新將軍在這裡保老王爺守關,縱是一死,也要保的關隘無恙!”
“將軍請起,汝為本王皇叔大將,亦是本王之將也!本王與皇叔乃是一體,不分彼此。若是有敵來犯,當通知潞州本王處,本王得信便來助戰。”楊二趕忙攙起這員大將。史書上尚師徒在隋朝大勢已去之時,仍然全力抗擊反隋力量,最終戰死沙場,以全忠義之名。楊二還是非常欣賞這員大將的。
次日,楊二一行就在這潼關碼頭登船一路西行前往長安。
在船上整整過了一天,前方便是華陰城碼頭了,這時的華陰城已經連同鐵錘莊和少華山一帶全都歸屬了楊二勢力範圍了。華陰城的知府姓蔡,原是潞州刺史蔡德建的一個侄子,30來歲,從官也多年了。看晉王的勢力在自己縣境越做越大自己也不敢過問,諸事也不敢說個不字,於是索性在叔父蔡德建的引薦下投靠了河東司馬裴世矩,將自己轄地全境納入了河東郡管轄,投在了晉王千歲楊廣的旗下了。
早早的得到晉王殿下坐船即將沿河而上抵達的訊息後,蔡知府連同縣衙班子全體官吏,以及鐵錘莊裡正樑三叔及各莊副里正員外和少華山總管華公明中將等便在碼頭上駐足等待了。總算遠遠的看見晉王千歲的大旗出現,眾人歡喜不已。
這個華陰城碼頭乃是整個廣通渠中最重要的碼頭,上下過往的船隻都要在這裡靠岸休整一晚,這裡按照河東潞州府的要求設定了一處河關,上下行船的客商都必須在這河關衙門口領取通關牌照,接受貨物檢查和上繳一定的河關稅。因此,通渠後的華陰城遠比以往熱鬧了。南來北往的客商給這裡帶來了無盡的財富,華陰城一帶因此早變得極為富有了。
這裡也是一處軍管的碼頭,駐紮有3000軍兵。因為這裡原本就是為鐵錘莊和少華山物資週轉的軍用碼頭,碼頭的守備森嚴,守備官便是原少華山谷地的守備將軍之一的史大奈上校。
在一陣鞭炮齊鳴中,楊二一行棄船登岸了。碼頭上自發而來迎接的百姓將整個碼頭佔據了,楊二遠遠便能看到維護秩序的身穿新式軍服的晉軍官兵,並在迎接的人從中清楚的看到了一身中將軍服,身材高大的華公明瞭。
在眾人的陪護下,楊二一行緩步向華陰縣府走去,沿途不斷有百姓在街邊跪拜著。楊二像今天這樣出現在百姓面前的時候是非常少的,甚至可以說從沒有過。好在這華陰城是自己的地盤,明裡暗裡的有眾多護衛在監視著百姓的舉動。
“蔡大人,本王記得你這華陰城原本沒有這般多的百姓啊!今日一見你這城裡的百姓不下數萬了。”楊二邊走邊問著一旁的蔡知府。
“呵呵!回稟主公,一年前我這華陰城小,也就幾千百姓。自從廣通渠開通之後,我華陰城得益於這處碼頭,逐漸繁榮起來,各地百姓都遷居入城,主公你看這大街兩廂,京城有的,我這裡都齊了。就是京城那五鳳樓酒樓也在我這裡設了一處分店,生意似要好過他京城總店了。”蔡知府笑著回答道。
“主公,這裡嚴格施行了河東的“城市化”策略,周圍山民、少地農戶等全都遷居到了城裡。就是鐵錘莊等幾處大莊也將外來人口全部移居到了城中,加上各地慕名來此做生意的,這裡人口已經在5萬之上了。”一旁隨行陪護的華公明補充說道。
“主公啊!老夫也早將原在莊上的制酒廠、被服廠、印染作坊等也遷到了城西,莊上現在只留了制鐵廠了。”梁三叔樂呵呵的說著。
“三叔,現今莊內百姓生活怎樣?”楊二問道。
“主公啊!莊上百姓現在每家每戶都是生活富裕,光是養雞和種地兩項便收入可觀吶!各莊的孩童也都進了學堂,這些都是託主公的福啊!”梁三叔說這話時,周圍各莊上的員外里正們都不住的附和著。
楊二聽了心中也不由的開心,看來自己在這裡施行的各項政策是對路的,沒有引起百姓特別是富戶的反感。
說著說著,一行人在百姓的簇擁下便進了縣府大堂。
“呵呵!蔡大人,你這裡好氣派啊!”楊二進的大堂之中,便感覺到了這裡的不同,寬敞明亮不說,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