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取泰川之前,第四步兵師同樣會繞道朔州南下,只留下第一步兵師和第十二步兵師夾擊駐守在義州至新義州之間的日軍第三師團,圍而不殲,避免日本滿洲陸軍第三軍在大勢已去的情況匆忙撤退。
等主力部隊將第三軍分割開後,第一、第十二步兵師要在第二炮兵旅的支援下儘快殲滅第三師團,全軍匯合南下和日軍第三軍在泰川決戰。…;
宋彪所有的戰術規劃都立足於一點,那就是充分利用東北軍的裝備好、補給大、速度快、進攻猛的特點,不怕犧牲和損傷,以快決戰,不斷實現以數倍兵力圍殲敵軍的作戰目標。
……
眾所周知,蘇沃洛夫的軍事理論直到20世紀才在蘇聯得到真正的重視,而真正將這一理論發揚光大,並且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有效解決“快”與“猛”的平衡的軍事將領是粟總,粟總的辦法也很簡單,就是突破傳統軍事編制的思維慣性,將各個縱隊大幅度的擴編,強調快速機動作戰的能力,用人數優勢解決“快”和部隊裝備輕型化的制約。
東北軍基本就是在貫徹這一方針,並且在此基礎上強調三個大特長,一是炮步協同作戰的基本功抓的很紮實,堪稱是無炮步成軍,有炮則必勝;二是大範圍的大部隊機動突襲作戰和包抄能力強;三是小範圍的小股精銳部隊的突進突防和滲透作戰能力強。
三個大特長之外,東北軍同時強調輜重部隊的擴大化,注重透過招募、宣傳、強徵等方式組織民兵參與戰爭,充分利用中國的人力優勢,大量增加補給運輸能力。
日本陸軍的實力並不弱,相比東北軍在很多方面還要更強一些,但它在最初的階段裡極度不適應東北軍這種作戰風格和新理論之下的新戰術,各支部隊的指揮機構都來不及做出任何反應,部隊就已經被包夾分割,不斷被多於自身四五倍的兵力幾面合圍這種情況恰如解放戰爭中的**以及抗美援朝戰爭的美軍實際上,東北軍在朝鮮戰場上所作的總戰略規劃和淮海戰役、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也有極大的相似性。
日軍一個旅團通常要負責三公里左右的防線按照日俄戰爭時期的經驗,特別是遼陽會戰的那種經驗,這樣的防禦態勢即便是面對四五倍的敵軍也可以守住陣地三到五天的時間足夠總部派兵增援,但在實際的戰鬥中,通常只需要兩個小時,整條防線就會被不斷突破、滲透,最終被分斷切割,整個防線部隊被包抄圍攻,增援部隊被攔截,還必須頂著數百門,甚至是上千門火炮的壓力面對東北軍兩三個師的圍攻。
面對東北軍這樣的特殊攻勢,日軍從上至下都缺乏足夠的理解和對應的經驗,原先覺得能擋住三天的攻勢,結果一天就被殲滅,原先覺得還能撐住,結果幾個小時之內就被打到了指揮部,原先覺得援兵很快就能到,結果自己還沒有被殲滅,援軍半道上就被擊潰了。
在這樣的複雜情況下,日軍所有的將校官都不知道該如何指揮和排程部隊,如何猜測和評估對手的進攻,中下層軍士官和士兵也不知道自己的部隊究竟怎麼了,他們自己覺得是無比勇敢和精銳的鋼鐵部隊,一上陣就被打成爛泥,任人宰割,到處都是八面埋伏,這種感覺實在是太糟糕,部隊已被擊潰,軍官還不明白到底錯在哪裡。
從東北軍於1911年4月5日主動發起進攻,短短三天時間裡,東北軍就將朔州的日軍第五師團和義州的第三師團,以及前來增援的第六師團擊潰,第五師團、第三師團和第一炮兵旅團直接被多股部隊圍殲,四千多名日軍官兵和朝鮮士兵投降當了俘虜,僅有第六師團的一個旅團狼狽撤回博川郡。
東北軍這種不合常理的大規模而大膽的快速穿插、突進讓日軍狼狽不堪,大島義昌和日軍陸軍本部同樣感到不可思議,駐守在平壤、安州、介川的日本滿洲陸軍第三軍來不及做出任何調整,第三步兵師就快速突進到寧邊,第四步兵師則推進到定州,形成兩線夾擊之勢。…;
大島義昌的軍事部署又一次讓日軍陷入極其尷尬的狀態,駐守在介川的朝鮮義軍和駐守在安州的日軍第五預備旅團都不能撤退,駐守在平壤的日軍主力第二師團又不能輕易提上前去,形勢一如此前在鴨綠江線的佈置一般尷尬。
東北軍的進攻速度太快,而日軍陸軍的潰敗又超乎此前的一切預估,以至於日本海軍完全沒有準備,此時才姍姍來遲的從旅順港和南浦港趕到定州,意圖用軍艦的火炮協助定州的日軍陸軍殘部死守。
日本陸軍在西線是一路潰敗,在東線則同樣遭到了多次快速圍攻損傷慘重,潰敗速度之快,完全超乎了所有人的預料,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