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12部分

會遭到或明或暗的抵制甚至迫害。但這種反對極少來自皇權,大多隻發自于思想界的對手,以及因為這些對手本身就是官員,而帶來的行政打壓。

對這種異己,本朝上下無疑是寬容的,並不會窮追猛打,更不會趕盡殺絕,‘文人動口不動手’、‘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這已是約定俗成的規則。所以仁宣以來,國朝鮮有因成為思想異端被害的學者,跟政壇上的你死我活對比十分鮮明。

哪怕因為那場大禮議中,天下的讀書人九成九站在繼嗣派這邊,其中又以王學門人表現最為激烈,他們在講壇上罵、在書院中批、在出版物上挖苦繼統派,聲援楊升庵等人,結果惹惱了嘉靖皇帝,下令關閉全國私人書院,禁止公開宣講王學。但也沒有出動廠衛大肆抓人、大興文字獄之類,誅殺株連更是沒有……就連那繼統派頭子楊升庵,也不過是任其在昆明醉生夢死,就是偷偷跑回四川老家,也睜一眼閉一眼而已。並沒有傷到讀書人的元氣。

這種現象可能有兩方面原因促成,一者,從本朝往前看,中國歷史上的王朝興替,原因種種,但總逃不出民生、軍事、政治幾個層面,卻從未因思想的衝擊,導致皇權統治動搖。百無一用是書生,漢族的皇帝們不認為讀書人之間的事兒,有什麼危害性,自然也就沒有鉗制學術思想的意識。

二來,本朝理學盛行,讀書人以名節自勵,講求修、齊、治、平之道,將個人的成功與對國家的貢獻統一起來,自然深受統治者的歡迎。雖然崇尚自由自我的王學興起,但在理學家看來,心學太易流於空談,若學那魏晉名士高坐清談自然是好,若是要拿來經世濟國,卻是麻繩拴豆腐,提不起來。

目前最為人熟知的三公槐辯論,也恰恰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