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福先生今天採取了一個戰爭行動。他也就成了美國的第一個獨裁者……這一最後通牒,將會招來中國對美國的宣戰,從而使美國捲入戰爭。芝加哥大學校長說這是“讓美國人民自殺,同中國的戰爭將會葬送美國1/3的小夥子”……”
《芝加哥論壇報》1941年8月18日《葬送美國》
美國對中國發出的最後通牒不僅僅在中國引起了震動,同樣震驚了整個美國,當這個因參戰和反對參戰的辯論而致使家庭和朋友之間出現分裂的國家,最後通牒同樣引發了一場軒然大波,孤立主義者們稱美國將在不久之後捲入戰爭,甚至於悲觀的要求棺材鋪做好迎接大生意的準備。
正是在這種風波中,駐美大使吳哲明再一次來到了白宮,從8月17日得知最後通牒後,中國駐美大使就一直是美國新聞界關注的重點,當這些記者們注意到駐美大使進入白宮後,所有的記者都不禁在心中猜測著,吳大使帶去了什麼。
“……總理認為,現在中美的當務之急是首先舉行兩國首腦會談,這一會談不必拘泥於過去事務性之磋商,要從大局的高度來討論中美兩國間存在之涉及太平洋方面全部問題,探討有無挽救時局的可能性……我國總理希望儘快會晤,會晤地點經多方考慮,以檀香山為宜!當然在這一問題上,可與美國進行磋商後商定!”
吳哲明平靜的轉達了總理的意願,總理的妥協多少讓吳哲明感到一絲慶幸,畢竟稍有理智也知道中美兩國間的戰爭,根本不可能打出一個勝利者。
“吳大使,貴國司馬總理的回覆著實讓人印象深刻,而且是令人感動的。”
羅斯福用官方式的口吻回答著吳哲明,中國的那個“雜技演員”竟然做出這麼大的讓步,實在是出乎了自己的意料,但是他的誠意呢?
就他在歷史上的表現來看,無論是在1917年的俄羅斯或是22年23年的日本,他都是一手談判,一手準備戰爭,而且談判的特點是不進行任何實質性的讓步,最後在最適當發起進攻,談判只不過是其掩護進攻的手段。
這一次他又是抱著多少誠意和自己進行會談呢?沒有任何人敢於相信他的誠意,在某種程度上,因其在上一次戰爭中和歷次外交斡旋的表現,使得任何人都不得不懷疑他的外交,實際上是為戰爭作準備。
“然而,正如你同赫爾國務卿會談時那樣,中國並沒有因此停止自己的侵略者步伐,就在我們談話的時候,在亞洲,在印度支那,你們已經扶持起了一個政權,那麼好吧!為了表示我們對於和平的誠意,我同意同貴國的司馬總理舉行會談。”
“那麼地點定在檀香山如何?總統先生!”
羅斯福的回答讓吳哲明原本緊張的心情為之一鬆,羅斯福既然願意同總理會談,那麼就意味著的中美之間的戰爭或許是可以避免的。
“不過檀香山並不是好,因為在國會里接連著要透過一些法案,而根據美國憲法規定,對透過的法案必須要在十天內簽字,簽字是總統的職責,不容許副總統代簽,如果地點定在檀香山,那麼就非得三個星期不可,要是定在朱諾的話,到西雅圖需要三天,再從那裡到朱諾估計需要兩天,會談四天,既便是這樣計算算,也需要兩個星期才能到達到目標!”
羅斯福毫不猶豫的回絕了眼前的吳哲明大使提出的建議。
“目的是舉行會談,地點是次要的,這個問題我會負責同西北聯絡,我覺得會談日期還是儘快定下來為好!”
吳哲明的語中透露著一絲急切,畢竟自己現在是同國內的國會賽跑,如果能夠搶在國會作最終決議之前,得到羅斯福的回應,定下兩國首腦的會談時間,那麼中美之間的戰爭就可以得到避免。
羅斯福點了點頭。
“我也這麼想……可是,總理先生會講英語嗎?”
“當然!總理自幼就在歐美長大,自然會說一口流利的英語。”
“那就太好了!”
羅斯福的回答讓吳哲明以為總理和總統的會談已經不成問題了,在離開白宮後,吳哲明甚至感覺到籠罩在太平洋上空的烏雲已經有一角露出了陽光。當吳哲明剛一離開白宮的大門,早在守候在外的新聞記者便立即把吳哲明圍了起來,向他提出接連一串問題。
“大使先生,今天你的心情似乎不錯!”
“何以見得?”
“看上去你的表情很高興不是嗎?”
“先生,我是一名外交官,在任何場合下都不會哭喪著臉的!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