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層,如果他爬山去完成一項任務,他的體力不夠,半路上走不動了,躺下去了,談什麼冒險犯難呢?如果他思考一個問題,想著想著頭昏了,心跳了,想不下去了,不敢再想了,他怎能深思熟慮,提出完善的方案呢?如果他多看了一些公文就得了腦溢血,如果他多曬些太陽就犯了心臟病,他的精神又從何表現呢?精神是透過肉身來表現的,精神在不眠不休之中,在跋山涉水之中,在耳聰目明思路清晰之中,總之,在健強的身體之中。
演 繹(3)
我們現在把絲抽出來了,把繭剝開了,再沿著這條線反饋,由強健身體到自強的精神,由自強的精神到強盛的國家,又還他一個繭。
像“強國必先強身”這一“型”的節目很多,“國強而後民貴”,“健全的精神寓於健全的身體”,“安定先於進步”,都可以列入這一型別,都可以用“抽絲剝繭”的寫法。
無論是歸納法或演繹法,在練習期間,最好具有對這種方法的敏感。例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塞翁用的是歸納法還是演繹法?演繹是由已知到未知,塞翁預測失馬可能是福,當是演繹。演繹是從普遍原理推知個別事實,塞翁所根據的“普遍原理”,就是已知的“禍福相倚”的思想:福中隱藏著禍,禍中暗暗“發育”著福。信耶穌
得永生看起來這是“普遍原理”,應是從許多個案中歸納得來,但是這一信條只能供演繹之用,藉以“預測”你我他諸位信主的人有什麼收穫。這個“原理”的本身卻並不是歸納法的結果。寄語天孫休乞巧
老夫守拙尚多乖詩人在七夕做的詩。各地婦女都有在七夕“乞巧”的風俗。乞巧是在星光下,以線穿針,誰能夠把線順利穿過針孔誰就是未來的巧婦。可是詩人說,我一輩子“守拙”還做錯了許多事呢,還摔了許多跟斗呢,你們“乞巧”將來怎麼得了?他“推測”那些“取巧”的人將來一定要吃很多虧!這是演繹法,所根據的普遍原理是:所有取巧的人都是常犯錯誤的人。(詩人利用了“巧”字的雙關語意,把主題過渡到“投機取巧”上來。)至於“老夫守拙尚多乖”,由那個“尚”字看,這一句是襯托,也是強調。不知其人觀其友
不知其子視其父這兩句格言的效用是建立在演繹上,由已知的“友”“父”推想未知的“子”和“其人”。當禮教森嚴的時代,說媒的人無法使男女雙方會面,只能使男子看見“她”的姐姐,使“她”看見“他”的舅舅,從“不知其甥視其舅”、“不知其人觀其姊”演繹摸索。
當然,這樣得到的答案可能極不正確。“觀其友而知其人”的論據是同類為友,“觀其父而知其子”的論據是“有其父必有其子”,這兩條“原理”都有很多例外,至於甥舅姊妹之間,更往往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所以古代相親的故事有許多笑料和悲劇。你會後悔的。做父母的常常用這句話“警告”不用功的孩子,它是由“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一普遍原理演繹而來。可以說,“警告”多半是演繹的。角者吾知其為牛
鬣者吾知其為馬頭上生角是牛的共同特徵,憑“角”識牛,演繹。但是這句話有毛病,並非所有的“角者”都是牛(還有羊有鹿),因之發生了“除不盡”的現象。正是“美人未嘗不粉黛,粉黛未必皆美人”。
有時候,練習推理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例如,我轉身背臉,任你秘密地開啟一本500頁厚的字典,在某一個字作個記號,我能猜出是哪一個字來。當然,你得允許我問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照例是:這個字是在由第1頁~250頁呢,還是在由251頁~500頁呢?如果答案是251頁~500頁,我將再問:這個字是在251~376頁呢,還是在377~500頁呢?——好了,我想你知道怎樣問下去了。
另一個例子是,一個大人帶著一個小孩子在公園裡散步,大人一直跟孩子叫“我兒”,可是孩子不肯叫大人“爸爸”,何故?有人百思不解,其實十分簡單,那個大人是孩子的媽媽。
向一本500頁厚的字典中找一個作了記號的字,這個字不在1~250頁,就在251~500頁,不會有任何“意外”。因為沒有501頁。孩子既是那人的兒子,那人不是孩子的爸爸,就是孩子的媽媽。這就像三角形內的三個角一樣,完全在你掌握之中,決不會一轉眼變成四角形。但若說到人間萬事,有許多因素是我們不知道的,有許多因素是隨時變化的,推理就往往只能區域性正確,相對的正確。
宋代有一個人到廣西做官,見當地人生了病到廟裡求些香灰來吃,心裡非常難過,就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