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帥才,楊潮自大一些人為,自己勉強算是入了這個門了,但是手下那些勉強能夠讀書識字的總兵,就實在是不太樂觀。
“戰術上經驗重要,戰略上離不開理論啊!”
楊潮不由嘆道,事實也確實如此,讀書認字比較認真,也一直肯下苦功學習的許多男和李五六就比其他人更進步,呂末讀書能力最強,但是戰陣經驗卻比不上其他人,但是統兵打仗也比王璞穩妥多了,起碼這次如果換成呂末去攻開啟封,絕對不會被吳三桂輕易的偷襲。
但是短時間內提高手下的戰略意識怕是不現實。
“李元胤!”
這個李元胤不錯,在蕪湖的時候,他帶領騎兵就堵住了豪格。最後才將豪格生擒。他也因此升為副將。
可是讓楊潮提拔他當總兵。楊潮卻有些不太放心,畢竟這是高傑餘部,而高傑手下大多數兵將都作為俘虜做了幾年苦功後被送到了湄公河開荒去了,楊潮不敢保證這個人心裡沒有怨念。
“還是讓他留在趙康身邊,繼續出謀劃策也不錯。兩人搭檔起來更為妥帖!”
楊潮心裡暗想。
“搭檔!一文一武!”
突然楊潮不由有些好笑,感覺這就是後世主官加政委的配置啊。
暗笑一聲後,楊潮突然楞了一下,對啊。這種方法自己為什麼不能借鑑。
軍中理論知識豐富的書生還是有一些的,將這些人組建起來,組成一個參謀團給主官出謀劃策豈不是能夠互補兩全其美。
想到這裡,楊潮立刻就行動起來,讓黃元組織一次考試,跟上次考練兵官不同,上次考核更側重軍事技能,這次則是靠戰略,就出了三道題目:第一道正是王璞兩次攻開啟封失敗的原因分析,並讓考生以自己為統帥的位置寫出部署來;第二道則是站在吳三桂的角度來分析如何攻打我軍;第三道是站在楊潮的位置如何部署。
接著糊上名字。打散卷宗,分發到各個軍隊中。讓把總以上的軍官來分析優劣。
最後選拔出了一百個公認最優秀的,補充到各個總兵中,給一個沒有職銜的參軍,專門負責謀劃軍機,類似後世的參謀部了。
另外還有一些跟李元胤一樣表現出類拔萃的人物,楊潮打算重點培養,李元胤算一個,如同能夠證明他的忠誠,楊潮不介意提拔他當總兵,還有一個人物叫做吳日生,這人比較特殊,因為他是一個文人。
吳日生本在史可法帳下做幕僚,揚州被圍的時候,他突圍逃了出去,帶著幾十艘戰船和水兵逃到了瓜州,後來他被楊潮安排到了呂末帳下統領水兵,尚可喜在江西大造戰船然後攻打徽州,將呂末帳下的水兵打的大敗。
後來這個吳日生脫穎而出正是因為打敗了尚可喜,他的水兵是從瓜州跟來的,算不上什麼精銳,但是水性是不錯的,尚可喜攻打徽州,吳日生水軍打敗幾乎是全軍覆沒,然後這些水兵和戰船都被尚可喜擴充到了自己的軍隊中。
雖然打了敗仗,但是吳日生卻給尚可喜安插了一些釘子,原來那些投降的水兵中,大多都是他安排好的,後來呂末一反擊尚可喜,這些駕船的水手立刻跳進了水裡,將船給鑿沉,導致尚可喜大敗。
吳日生因此也被提拔為副將。很顯然他跟楊潮軍中的軍官不同,楊潮的軍官都是一步一步打出來的,而他先是有理論,然後透過實踐,殊途同歸,顯然也是合格的軍官。
楊潮不知道的是,這個吳日生在原本的歷史上,就組織太湖起義,也是用同樣的方法,大敗過清軍,在太湖上聚攏了上千條船隻,讓清軍頭痛不已。
從吳日生這裡,楊潮不由想到文人也有很能打的,比如朱大典在金華。
但是朱大典這人的人品不好,太貪腐了,楊潮可不敢用他,萬一侵吞軍餉那就壞事了。
不過能打的文人可不止朱大典一個,楊潮腦子裡立刻閃念過兩個人。
“哎,怎麼把這兩個人忘了!”
一想到這兩個人,楊潮自己都不由有些激動起來,民族英雄啊,一個是閻應元,這毫無爭議,“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的江陰典史誰人不知,立刻派人查問,果然閻應元還在江陰,依然默默無聞的做著典史,而縣令是另一個典史陳明遇。
馬上下文書,將閻應元調往王璞部做參軍,希望他能像歷史上那樣脫穎而出吧。
另一個人則是張煌言,找這個人費了一番事,因為此人先是跟朱慈煥到了福建,後來又去了廣東,蹤跡一時失蹤,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