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打擊尤為嚴重的,是上面所提到的中層幹部。鑑於黨的代表大會每五年召開一次,從而任何中央委員或中央主席團委
員的最長任期都是 15 年,而區委、市委和州委的改選按規定每兩年舉行一次,因此在這些機關及其下級組織中的任期
最多隻有六年。黨的基層組織幹部對第 25 條沒有好感,並遷怒於赫魯曉夫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按照生產的需要重新建立黨的領導機構的做法還惹惱了此前擁戴和支援他的州委書記們。赫魯曉夫的這一改革成了
他最不得人心的措施之一。按照新建制,原來全面負責所轄地區工作的州黨委將一分為二,一部分全力以赴抓農業,另
一部分專管工業。從一開始,這種新的管理建制的缺陷就顯露了出來。例如,州農業黨委的任務不光是指導那些集體農
莊和國營農場的共產黨員,監督這些農莊農場的黨組織,而且還要負責領導所有為農場提供服務或加工農產品的工廠黨
組織和黨員。然而,那些為城鄉培養師資的師範院校,那些服務專案當中包括維修農業機械的汽車修配廠以及那些生產
農產品包裝物的工廠,卻都屬於州工業黨委的管轄範圍。問題還不止於此,主管農業的州委書記若要在州首府召開一次
農業工人代表會議,他就非得事先與主管工業的州委書記進行協商;同樣,後者如果急於增加城市的蔬菜供應,也必須
同前者進行磋商。一旦收穫季節來臨,有關組織運輸和選派市民下鄉支農等工作就又引出來無數的麻煩。
各州兩套州委班子之間的工作分工是有若干指導原則的,相互協調配合也可能行得通,但必要的前提則是絕不能出
現派生的複雜機構,造成重疊復設的局面。而實際情況卻正是後者。不僅建立了兩個州黨委,而且還有兩個州蘇維埃執
委會,接踵而來的又是一大堆孿生機構:兩個衛生局、兩個教育局、兩個財政局、兩個文化局、甚至還有兩套民兵指揮
部,等等。於是各州黨政機關幹部數目隨之大增,其工作負擔也更加繁重,相互協調成為泡影。
這一建制上的改革實施之後,各加盟共和國的黨中央機構裡不但有中央主席團,而且還設立了中央工業領導局和中
央農業領導局,各局又都下設自己的分支機構。一個規模較大的鄉村區如果有工業企業,那麼區委書記就不再全面領導
全區的工作;那些在工廠企業的共產黨員現在歸該地區工業區委的領導,而工業區委機關往往又設在另一處行政管理中
心。按生產性質改組黨的領導機構建制造成的一連串問題還會不斷大量增加,但這一體制自身複雜化的程序卻並未就此
停止。隨後,根據赫魯曉夫的建議,中央主席團又出臺了加強地方國民經濟委員會許可權的新規定。結果,這些委員會問
世不久,弊端已層出不窮。其下屬各部門的分工界限並未消失,不過界限標準並不是依據國家不同職能加以確定,而是
按照各地方國民經濟委員會內部的不同管理系統進行劃分的。對於那些分別處於不同州域但彼此業務又有聯絡的企業,
相應的管理工作日益惡化,在全國實行一刀切的簡單政策也日益行不通。現在,中央委員會又提出合併一些地方國民經
濟委員會,同時建立一個全蘇地方國民經濟委員會,其職能是協調其他所有地方經委的活動。但是,它的權力僅限於監
督工業,而不能管理各地方通訊、運輸、建設、公共事業、電站以及其他同地方行政管理有關的領域。為此,在莫斯科
又設立了一個國民經濟委員會,即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
這還不是一系列改革的最後一項。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建立之後,又組建了幾個新的國家委員會,其業務涉及電力
工程、輕工業、食品工業和貿易活動。同時還成立了負責監督供應工作的全蘇一級機構。所有這一切都使黨政領導建制
系統變得極為繁瑣複雜,使得全國各地各單位的幹部不得不經常求助於掛在辦公樓門廳裡的機構分佈示意圖。
赫魯曉夫還決定重建黨和國家的監察組織系統。為實現這一目的,他不但在全蘇一級設立了隸屬於黨中央委員會的
新的監察委員會,而且在加盟共和國、州和區級都設立了相應的監察機構。列寧關於黨和國家監察制度的原則,在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