旆ā�
“到底是什麼緣故?”大家一般是找親戚朋友借錢,趙福和孫氏這回卻找高利貸,這足夠讓王氏驚奇的了。這樣急忙地發問,也不是單單為了好奇心,更重要的是怕波及到自身。
王氏這樣驚奇倒是讓王婆子十分不解了,反問道:“你不知道?”
王氏確實不知道。關於趙福和孫氏的事情,她都下意識地迴避,只有沒辦法的時候她才會聽一耳朵。如今關於趙家二房的訊息,她已經很久很久沒有聽說過了。
王婆子面色古怪,只得從頭為王氏解釋:“這個事情還得從你侄兒蘊哥兒說起。”
話說趙福和孫氏連生了五朵金花才得蘊哥兒一個男丁,那自然是當作寶貝疙瘩一樣疼愛。關於這個兒子的未來,趙福和孫氏夫妻兩個也計劃地極好。首先他們想到的就是讀書,讀書就意味著不用操持賤業,得到所有人的尊重。
而一旦考上任何功名,那更是光宗耀祖的大事!
有這樣的美好前景在,趙福和孫氏早就下定了決心,要供趙蘊讀書。為什麼他們那樣不管不顧地賣女兒?真的只是為了給趙蘊湊老婆本、安家費之類?並不是那樣的。更重要的是,他們知道讀書是一件多麼花錢的事情,所以要提前準備。
都說‘地貧植松柏,家貧讀書子’,實際上真正的窮人是沒辦法讀書的!
以一個孩子為例,若是打定主意走讀書的路子,那麼從蒙學上下來,就算是每年的束俢,那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了。真的窮的一無所有的人家如何能承擔?更何況束俢只是眾多開銷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筆。
大到趕考的盤纏,小到筆墨紙硯等,這些都是要花錢的!而且並不是什麼小數目。
直觀一些說吧,在江南這種農民生活輕鬆一些的地方,一個自耕農家庭也要累計三代才能供一個子弟讀書。三代的財富,以及三代人繼續共同勞作,供養一個脫產子弟讀書,由此就可以看出讀書到底有多花錢了。
以趙家二房的境況,想要供一個讀書人是有些難的,所以趙福和孫氏才會用盡各種方法斂財,就為了給趙蘊多積累一些本錢!
聽了王婆子的解釋,王氏更加糊塗了,不解道:“這是為什麼啊?我記得蘊哥兒今年才十一歲,應該還在讀蒙學吧,這還不到用錢的時候呢。況且就算開始用錢,我二哥二嫂他們哪能真沒錢,之前不是攢了些?”
王氏說的很隱晦,之前攢的錢,指的當然就是趙蕙蕙、趙芬芬、趙芳芳三個女兒許親的時候得來的聘禮。孫氏當時不顧女兒的幸福,在許親這件事上是完全的價高者得。所以三個女兒下來應該是賺的盆滿缽滿才是,哪能如今落到要借高利貸的地步。
“侄媳婦你這裡聽說的已經是老黃曆了,你難道不知道你二哥二嫂最近正在大肆籌錢?”王婆子總算吐露出了重點所在。
趙蘊本是一個小小蒙童而已,當然花不了多少錢,但是耐不住趙福和孫氏想花這筆錢啊!
在他們看來,十一歲的趙蘊應該能夠顯露出一些天分來才是——那些科舉上面能夠有所作為的男子,算起來在這個年紀也該有些顯露了。或許他們不知道天資出眾該是什麼樣子,但是他們總能看出自家十一歲還在蒙學裡面的兒子,他恐怕並不是什麼天才。
他們不肯相信是趙蘊的天賦有限,也不肯相信自家這麼多努力很有可能會付諸流水。所以最終趙福和孫氏想到了新的可能,會不會是趙蘊現在附讀的蒙學夫子的學識太一般所致?
說起來這位正教導趙蘊等一班蒙童的確實只是一個老童生,只是這等普通的蒙館,還能有什麼指望?舉人都是不差錢的,也就是最多也就是秀才會做蒙館的夫子。童生比秀才還要落一等,可是真要說起來,對於一般小鬼頭的啟蒙,其實都是一樣的。
只不過趙福和孫氏不這樣看啊,這時候想到的只是這個夫子太次了,以至於耽誤了學生!
有了這個認知,趙福和孫氏就想把趙蘊送到有名的學館裡面附讀。這裡要說的是,當世學子求學,最高一等的有大儒名家教導,著要去一些有名的書院。或者像大戶人家一樣,出大價錢請一個回來做家學夫子,教導子弟。
次一等的,那也是有數的好書院,只不過這書院就比前面那一等的書院要差了。老師沒有那麼大的名氣,同窗也多了許多花錢入學的,學院裡說不上人人求學——但是總比最次一等的要好,那一等的與其說是為了功名讀書,還不如說是混日子。
自家請一個名師,趙福和孫氏自然沒有那個力量,所以他們首先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