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書網"網站訪問地址為
春盡夏來,轉眼已是半年之後。
風老鶯雛,雨肥梅子,時光突飛猛進,萬物肆意瘋長,人與事也都有了不小的變化。
七月的隋家馬場,藍天白雲,綠意盎然,風吹草低之際,但見馬匹成群點綴其間,如同一卷上好的風景畫軸。
這也是季妧總喜歡往這來的原因。
當然,主要是因為關山老喜歡帶她來。
奇怪的是,馬場裡的人竟然也對他這種公然帶家屬上班的行為睜一隻眼閉一眼眼。
季妧不得不感慨,不管是哪個時代,技術性人才都十分吃香啊。
而關山和一般性技術人才又有不同,他所得的待遇,主要歸功於他所創造的價值。
這不,他剛來隋家馬廠半年,隋家馬場已經往軍中輸送了三批軍馬。
別說季妧覺得稀奇,就是馬場裡面的人也都覺得不可思議。
要知道,關北馬場遍地,隋家馬場連前十都排不進。以往朝軍中輸送戰馬的差事,派給隋家馬場的名額總是少之又少,就這還要遭到重重盤削和限制。
若負責軍馬事物的吏員能公事公辦倒還好,隋家有祖輩傳下的馴馬之術,所育之馬即便不拔尖,也屬優良之選。
怕只怕吏員無良,故意為難藉以索賄也就罷了,甚至還有人出於私心提出良駑摻半的陰損要求。
這可是軍馬呀,要上戰場的!
不管是出於家國大義還是怕砸了招牌,隋家馬場都斷然不可能同意。
不同意,那就要面臨馬匹被大批退回的境遇,甚至還要被屢次三番找麻煩。
當初少場主就是這樣……
和軍營做生意最輕鬆的一回,當屬前年寇將軍任職關北之時。
那時節相關吏員經過一批大換血,辦事嚴苛到刻板的地步,大概也跟迫在眉睫的戰事有關,軍中需要大批戰馬,官馬遠遠不夠,寇長卿下令從關北多家馬場一同選馬,而入選最多的就是隋家馬場。
後來寇長卿被調走,馬場上下還很是擔心了一陣,因為不知新來的韓老將軍是何品性。
光品性好也沒用,還要看治軍嚴不嚴。
之前的聶老將軍何嘗不是一腔熱血殺敵報國,只可惜年邁昏聵,對下屬和親信過於寬縱,尤其他那不爭氣的兒子和壞事做盡的孫子……
好在,韓老將軍雖老,卻並不糊塗,關北軍雖不如寇長卿在時紀律嚴苛,但該罰時罰、該懲時懲,至少那些從各家馬場收受好處的吏員都沒有落到好果子吃。
然大周和北梁已經議和,短期內不可能再有戰事,對馬匹的需求量大大減少,這又是個新的問題。
別處的馬場倒是無所謂,因為他們畜養之馬本就歸於民用居多。
但關北與別處不同。
關北處於大周和北梁交界處,歷來便是軍事重地,而馬政又為一國重務,早些年,太僕寺剛成立根基還未穩時,關北百姓甚至家家都有養馬的義務。
可戰馬不比尋常家畜,養一匹馬所需的土地,拿來種田的話可以養活二十五個人,想養馬,就要從人的嘴裡奪糧食去給馬匹,代價實在太大。
而且馬戶不僅要保證馬的健壯,還要完成孳息之額,否則就要如數賠償,其苦不堪。
朝廷也漸漸發現,民間一匹一匹散養出的馬,品質上參差不齊,並不利於統兵作戰。還是要在長山大谷,有美草、甘泉的曠野上群養,才能作為騎兵出塞長途追擊之用。
於是在太僕寺的號召之下,便有了關北各個馬場的興起。
這些馬場的存在,主要就是為了朝軍中輸送戰馬,因而在馬匹的牧養、訓練以及管理上,不但投入的財力不菲,投入的人力和精力也非尋常馬場可比。
朝廷為了予以鼓勵,讓利頗豐,所以即便成本高昂,也有的是人趨之若鶩。
可這一切的前提是軍中缺馬。
一旦軍中不需用馬,時日短尚能撐住,若一年兩年……長此以往的,這些良馬也要像那些沒被挑中的劣馬那樣流向民間。
不說損失巨大,至少投入和預期是不相符的。
正一籌莫展之際,場主請了個兼相馬和馴馬於一身的人回來,也就是關山了。
這期間多人少找茬、多少人不服氣,暫且略過不提,總之半個月都不到,馬場上下,就連那些老馬師都心服口服、五體投地。
沒多久軍中就傳來訊息,要再次遴選戰馬。
場